国奖青年 | 李泓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泓博,男,汉族,199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2018-2019学年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排名专业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团干部等荣誉,曾获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社会工作一等奖学金,中国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2019年被推选为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曾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分团委学生副书记、第七届英才学校初级班班长。现已保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邂逅群学,惟日孜孜
刚入大学时,第一次接触很多专业课程,李泓博对大学生活的想象,由最初的期待,慢慢变成失落。课堂上讲过的很多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对初涉社会学的他来说,理解起来颇为吃力。为了缩小与同学们的差距,他尽可能从上课之余中挤时间读书、背单词。记不清有多少时候,在图书馆的书海里一边羡慕地看着身边的同学外出开开心心玩耍,一边做摘录、记笔记。有时候,专业书太难啃下来,李泓博就选择自己喜欢的历史、政治、文学书来读,把它们和课上所学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对这些文本的理解,又拓展了自己的学科视野,等到自己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再回去看专业书籍就有了新的体悟与理解。
走进田野,探索社会
如果问大学里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李泓博会说是他大一上学期参加的“挑战杯”创新大赛。当时有一门专业课是《社会心理学》,一次课上,老师留下一项作业,让各个小组分析抽选到的社会热点,最好能用案例。李泓博抽到的是“共享经济”,当时社会各界对“共享经济”这个方兴未艾的事物关注度很高,各地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对其加以管理。李泓博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去看一看共享经济从业者们如何生活。刚好当时得知了“挑战杯”大赛,他想着:“干嘛不试试呢?反正才大一。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一次锻炼”。
李泓博曾经觉得科研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然而真正接触后才发现并非如此。从选题到文献,从思路到方法,对一名大一学生来说几乎无从下手。刚开始进行研究时,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所幸他的专业课老师们很支持他的想法,抽出时间帮助理清思路,制定研究计划。在老师、学长学姐和队友们的帮助下,他开始自学研究方法,查阅参考文献。李泓博回忆道:“当时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有意思就去试。为了解答一个问题,我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原本定了半小时就结束,结果讨论一下午,结束后大家还是意犹未尽。”这次经历使他成为当年唯一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挑战杯”哲学社会科学类二等奖的大一本科生,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中国的城乡发展和基层组织产生了兴趣,并在此后的学习和科研中不断求索。
此后,李泓博跟随老师参加“中国农村基层党建”调查,独立开展田野调查,提交的论文也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收录。社会学的田野不仅在村庄,也在身边。他连续两年参加“URP”项目——“流动儿童群体文化研究”,为农大后勤职工子女免费辅导学业,开展小组工作和行动研究。大二时,李泓博申报了研究农村医疗保障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结项时获评校级优秀项目。除了大型课题外,他还组织、参加了十余次校级社会实践。这些科研经历让他更好跟踪理论和政策的前沿,更好学习如何融入社会,如何理解常人的生活世界。也就是在一次次的田野调查中,他对变迁中的中国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进而投身其中,尽自己一份力。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来社会学做社会人,去社会学做社会事”,学习和科研之余,李泓博也积极投身团学工作。大一刚入学时,他就报名参加了人文与发展学院分团委组织部,在学长学姐的带领和帮助下组织基础团务统计和团支部评议。在社会工作中,李泓博学到了很多。他曾担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分团委组织部部长、人文与发展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和第七届英才学校初级班班长等职务,现任担任社会161班长、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本科生党支部书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副会长。除了校内团学工作,李泓博还入选“2018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大学生实习计划”(原“紫光阁”计划),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实习,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前辈们学习、请教。社会工作里有个词叫“助人自助”,他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帮助他人。他担任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志愿者,2019年国庆游园活动志愿者,志愿北京累计时长三百余小时。
社会工作不可避免要占用时间,这反倒锻炼了李泓博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李泓博说,社会工作教会他如何协调各种事务,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直面矛盾冲突,如何融入现实,这对学习和科研是有益的补充。
君子不器,砥砺前行
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李泓博很感激农大教给他的对待学问、工作、社会和他人时的态度。对李泓博来说,对厚爱过、帮助过、安慰过、支持过他的师长亲友最好的回报莫过于继续用所喜爱的学科看所热爱的生活,君子不器,砥砺前行。也许从农大到北大,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这个转变需要一个历程,但他愿意努力,以必成之心,创未有之业。李泓博会牢记农大的教诲和校长的鼓励,秉持“解民生之多艰”和“担起天下保暖和安康”的信念,继续追寻生活的无尽可能性,而那正是三年前他发现大学生活的意义和乐趣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