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青年 | 徐志程:精益求精,厚积薄发

02.12.2020  09:58

【编者按】今年,191名研究生荣获我校最高荣誉的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为展现国奖青年风采,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联合新闻中心特别推出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专题报道,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科研的主动性和创新争优的积极性,增强知农爱农意识,牢记强农兴农责任担当,努力奋斗,绽放青春绚丽之花。

徐志程,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19级硕博连读生,研究方向为膜分离技术在农业废水中的应用及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自2019年至今,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Bioresource Techn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此前已获得2018-2019学年博士一等学业奖学金以及硕博士开题优秀答辩等荣誉。并依托博士课题,获批主持中国农业大学2019年“种·未来”2035现代农业优秀创新创业项目(2万元)。此外,基于自身的科研经历也积极参与了多项社会服务。

明确目标,精益求精

我认为读博士主要目的是培养科研能力和思维,在导师的推动下,真正走上科研这条道路。但仔细想来,博士四年还是太短,我不知道等我毕业以后是否真的可以独当一面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因此为了这个目标,我始终要求自己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徐志程这样说道。

在他看来,博士最重要的两个能力就是设计实验和撰写文章。设计实验的能力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对当前领域研究进展的熟悉程度,好的实验设计不仅可以推动研究领域的发展,还可以让研究者在撰写文章的时候更加从容、有底气。但如果从实验设计这一步就出现了问题,如创新性不够、逻辑不明等,就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到最后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科研经费,所以在试验设计上一定要及时与导师沟通。

而就写文章而言,特别是写英文文章,一直是研究生心中的一个坎,不敢动笔导致自己手头上的数据无法及时进行成果转化。他认为作为博士一定要迈出这一步,刚开始肯定都是模仿其他文章来写,然后由导师进行修改,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以后,就会越来越顺畅了。在写文章过程中他体会最深的就是句子和段落之间的逻辑一定要严谨、顺畅,每句话都要简洁明了不啰嗦,这样才能让读者读起来更舒服,中稿的几率也就更高。也正是因为徐志程目标明确,注重自身能力培养,使得他仅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就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SCI论文,并主持了项目一项。

应用所学,投身实践

基于硕博士期间的科研经历,徐志程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当中。在他看来,博士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应当在做好科研之外,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

在疫情期间,他参加了家乡的博士引才对接活动,并对刚成立的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活动最后被受聘为昌邑市招才引智联络员;在返回学校后参与了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垃圾分类示范村的项目,并作为专家对门头沟区、大兴区及房山区乡镇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验收;同时还担任由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等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青少年在行动-厨余垃圾,变废为宝”活动技术顾问,主要负责视频课程录制、技术指导、实验分析和报告撰写等,为培养青少年垃圾分类、节约资源意识、以及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培养兴趣,劳逸结合

在做科研之余,徐志程也有许多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健身和唱歌。而这两种活动也成了他排解科研压力和放松身心的良药。徐志程说:“在平时的科研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写文章时没有思路,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这时我就会停止手头的工作,去健身房撸撸铁,等我运动完回到自习室以后,问题就容易解决多了。”他认为博士虽然科研压力比较大,但是也要放松自己,避免焦虑,放松的时候不需要有负罪感,因为放松是为了让我们更高效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从研究生入学至今,徐志程时刻谨记科研工作中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同门的帮助、以及父母和女朋友的关心支持。他表示自己的科研之路现在才刚刚开始,今后将秉承一颗谦虚的心,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