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奖学金 | 陶俣寰:永远追求更好的自己
本网讯 陶俣寰,男,汉族,出生于1997年5月,共青团员,生物学院2015级生物科学(理科试验班),大学期间获国家奖学金、金龙鱼奖学金、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阎隆飞奖学金等,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在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竞赛中获一等奖,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中与李久祺合作获一等奖,在首都高校瑜伽体式展演赛中,获男子单人二等奖,参与团体获团体一等奖。
砥砺自我 探索未知
入学以来,他保持着一贯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专业和选修课程中尽心尽力。作为生物专业的学生,他的眼光没有局限在书本中的基础知识上,而是投入科研,汲取最新鲜、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
大二时,他进入吴森老师的实验室学习,参与“利用PiggyBac-CRISPR/Cas9体内负向筛选肝癌弱点基因”的课题,一步步将老师的设想付诸实践,得到了有参考意义的结果。看到了第一手数据后,他欣喜若狂,但立刻又陷入了沉思。作为没有数据处理经验的新手,面对海量的数据,就像眼前罗列着美食,却无从下口。在组长刘通宇的开导与示范下,他尝试用最简单的统计知识进行分析,可是,excel面对这些数据却显得苍白无力。几经周折后,他和同伴们学到了unix系统处理文件的技巧,分析也日渐成熟,慢慢引入了更多统计量,使得筛选可以按需求扩大或缩小范围,他又巧妙地提出了利用non-targeting control数据,进行数据覆盖度估计。当分析即将完成时,他又从集合运算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简化算法的方法,并且预测了富集预期结果的对象,为下一轮实验提供了合理的建议。
校内的科研训练让他意识到,学习决不能拘泥于单一方向,也许涉足其他领域会带来新的启发。为了开拓思路,他在校外参与了生殖与发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长梅老师的课题组,与同学协作进行“Pcls蛋白家族在神经系统中作用的研究”,边巩固已掌握的实验技能,边了解神经科学方面的实验技术。他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看到了尝试和探索的意义所在。
这一段丰富的科研训练,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尝试新的领域,拓展知识和能力的边界,才能找到值得奋斗终生的研究方向。
不惧失败 踌躇满志
创建性的想法,没有踏实的实验技能作为支撑,那也只能称得上奇思妙想而已。作为本科生,他固然渴望能够得到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但是他也懂得,急功近利往往得不偿失。现阶段他应该做的是沉淀和积蓄,珍惜每一次实验机会。每一个实验流程,课前他就已烂熟于心,每一次材料准备,他都积极帮助助教完成,每一步实验操作,他都尽力保证完美。在实验室,他不畏惧失败,倘若结果不佳,他会积极地寻找原因,并投身于下次实验的准备。因此,实验对他来说并不轻松。起初,他觉得实验是磨炼心智,每次无果,都会让人懊悔。而一旦结果符合预期,心情立刻天翻地覆。或许科研需要的正是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傻劲儿吧。
备战北京市生物学竞赛,刚好给了这股傻劲儿用武之地。实验技能竞赛中的三大实验,是教学实验中极具难度和代表性的,也是他曾经在课上最犯怵、花费心思最多的。比如果蝇三龄幼虫唾液腺染色体的制备和辨认,他曾经在遗传学实验课上,连续数天,拍摄了上百张染色体。只要有合适的三龄幼虫成熟,他就立刻进入实验状态,取唾液腺、染色、压片一气呵成,然后再眯着眼,一边寻找着清晰的染色体,一边对照着图谱辨认。每一次失败的制片或者错误的辨识,都会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一个烙印。到最后,每一个染色体臂的末端,他都在老师的指点下了然于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是在校级选拔赛还是在最终决赛中,他和搭档的完成速度都遥遥领先于其他选手,而且保持着极高的正确率。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竞赛的经历,是对他日常勤恳学习、认真实验的肯定,也让他知道了,每一次重复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只有经过反省,才能抓住上一次实验的失败之处,而这些节点,往往都是通向成功的关键步骤。
潜心运动 身心协调
对于很多人来说,潜心学术往往会让人联想到手无缚鸡之力。然而,研究生命科学的这一群人可能会改变大众眼中的“学术形象”——养得了猪,种得了地,抬得起40斤的蒸馏水,搬得动铝合金的大转子。他曾有幸和07年诺奖得主Mario Capecchi交流运动的感悟。运动,使人保持高昂的情绪,勇于突破瓶颈,也更加敢于踏足新的领域。他没有将学习,止步于大脑层面,而是扩展到全身每一寸肌肉。花式俯卧撑,让他的胸肩轮廓分明;变式卷腹,让他的腰腹坚实有型;引体向上,让他的手臂结实有力、背部愈加宽阔;5公里夜跑,让他的腿部线条流畅、呼吸更加悠长;而瑜伽,则使他的身体与精神统一,意与形合,形随心动。
积极实践 服务社会
只有躬身实践,他才能践行自己的行为准则,寻找自己的社会定位。他曾赴河南安阳汤阴县冯家巷益海小学支教,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传递知识、培养兴趣,在课后将运动健身的概念融入游戏。备课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教师的辛劳,也因每一次课堂和活动的圆满完成,收获了一份成就感。他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和家乡的学生资助中心交流,深入了解学生资助现状,并根据交流经历,为学校资助中心即将安排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他曾经心无旁骛,志在科研,但是现在的他,越发感受到个体之于社会的意义。他由心底产生了一种使命感,仿佛看到了每个人的选择,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什么。或许他让那群懵懂的孩子中,有一个,哪怕只有一个,走向了科研的道路。或许,正是因为有了第一次的尝试,才可能引发蜕变与涅槃。大学如此,社会亦然。
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会肩负着责任,用积极开放、平和自然的心态,感染更多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