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 | 曲周典型事迹在师生、校友中及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2)

01.06.2019  08:04

本网讯 5月30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教育部微言教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平台相继刊发、播出了我校师生扎根河北曲周大地,4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国奋斗,科学报国。从改土治碱到综合发展,从乡村振兴到绿色发展,一代代农大人把青春的汗水洒在曲周大地,以大地为书,以阡陌为笔,书写着锦绣时代的青春答卷。我校曲周精神感人的事迹在师生中和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当天晚上,科技小院的师生在曲周实验站集体观看了新闻联播、新华社和北京卫视等媒体关于曲周典型事迹的报道。科技小院的同学们表示,老一辈农大人当年“治不好盐碱地不回北京”的誓言掷地有声,他们在改土治碱中形成的担当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会接好“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的接力棒,一心为农,为国家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践行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誓言。

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李虎说,老一辈科学家治理曲周盐碱地的精神令我非常触动,老先生们能够亲力亲为,艰苦奋斗,不怕苦怕累,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为人民造福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教师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曲周精神必不可少,实现民族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要将自己科研工作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标。曲周精神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克服艰难险阻,不折不挠的农大科研工作者精神的代表。我们要积极走出学校,到乡村田间为老百姓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将一代代农大人的论文写满祖国大好河山!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郑炜超说,46年前,“治不好盐碱不回家”的誓言依然在耳边回荡,老一辈农大人扎根基层改土治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给我们新一代农大人树立了模范和榜样,激励着我们年轻教职工党员,传承和发扬“责任  奉献  科学  为民”的“曲周精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谱写“爱国奋斗、科学报国”的新篇章。

理学院副教授庞慧慧在听到村民们说“四泡老师”时,深受触动。她说,最熟悉中国农大的“四泡老师”的人不是在三尺讲台下认真听课的学生,而是曲周县麦田里起早贪黑、辛苦忙碌的农民百姓。这说明我们的老师们完全摒弃了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书生气息,他们和地里的农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他们把智慧与汗水挥洒在曲周这片盐碱地上,他们书写的奋斗与坚守、开拓与创新、责任与奉献最终为当地农民换来了这珍贵的米粮川。身为农大教师,真心为这样的“四泡老师”感到骄傲,他们才是百姓心目中的最美教师!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臧日宏说,曲周精神充分体现了作为全国最高农业学府的中国农业大学“发挥专长,科学为民”的真理探索和学术追求,抒发了中国农大“情系乡土,忘我奉献”的三农情怀,激发了广大师生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扎根农村,传承创新,再创辉煌”的昂扬斗志,坚定了中国农大“不忘初心,突出特色,砥砺奋进,积极带动”的历史定位和坚强决心。

资环学院硕士2017级环境党支部成员冯丽媛表示,看完今晚的纪录片备受鼓舞和感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精神鼓舞所有人。“责任 奉献 科学 为民”是农大师生服务曲周时始终铭记的关键。我想作为一名农大人,在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不计名利、埋头苦干、服务民生”的精神,应该继续在这一代农大人身上发扬光大。希望我们都能牢记曲周精神,将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硕士气象党支部党员张镇涛表示,“治不好曲周盐碱不回北京”,这是农大老师们对曲周人民的承诺,“把科学报国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农大老师们在曲周践行的准则,而曲周成为米粮之乡的事实,则是对农大师生最大的回报。还记得大二曲周实习,当我们踏入曲周地界,当地的老百姓知道我们来自中国农业大学,都对我们竖起大拇指,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扬,如果不是切身感受过,我真的无法体会。作为农大学生,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才能不负老师们付出,才能对得起中国农业大学这六个字,才能对得起“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

动科学院本科生邓蓉蓉表示,我校师生深入河北省曲周县的田间地头,在曲周实验站走过四十余年,以峥嵘岁月铸就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他们发出“不治理好盐碱地就不回北京”的誓言,用一生诠释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作为新一代的农大人,我们应该从中获得启迪和汲取新的精神力量,不忘初心、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资环学院硕士气象党支部预备党员冉佳表示,每当看到校园内矗立着的“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石碑,就会想起2015年夏天和同学们去曲周实验站实习的经历,深切感受到曲周人民对农大师生的感激和亲近之情,“先有中农大,后富曲周县”。1973年我校老师进入张庄村开始治碱工作,2009年在曲周建立科技小院,直到今天,有许许多多农大师生扎根一线,为农服务,把论文写在土地上,科技之花不断绽放。我们为老先生们的伟大功绩感动和骄傲,自己也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努力做有信念有担当的农大人。

我校师生曲周典型事迹在媒体刊发后,也受到了广大校友及社会人士的热烈关注。许多网友纷纷留言,对师生们的壮举表示敬意。

@胡老师留言说:因母校骄傲,为母校点赞。

@廷:作为农大的毕业生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希望国家及各领域都能重视三农,也重视农业科技工作者,我相信,我们还会创造更多的奇迹!

@罗渊:为曾经在农大学习过而感到自豪!

@刘奇胜:农大人倍受鼓舞,牢记校训,不忘初心,以母校为骄傲!

@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昨日在母校的点滴时光,历历在目。大爱母校!

@Totipotence:十几年前有幸成为第一批到曲周实验站进行农事实习的本科生,当时我的小纪录片处女作还被老师作为礼物专门送给了实验站回访人员,现在想来,既有感慨,也是荣耀。

还有家长们纷纷为学校点赞,并对自己的子女提出了殷切希望。

@江海燕:去年送儿子到中农大上本科,走进校园深深被农大的校训吸引,把孩子送进农大,心里踏实。农大值得骄傲!

@昱慧:中国农业大学是最棒的,向老师们致敬,我儿子是农大毕业的,现读研究生,谢谢农大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林瑜:我女儿正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研二,希望她学成之后,成为对祖国有用之人。

@淡泊明志:这才是真实的农大人,谦虚务实,真正的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期待读研的孩子毕业后也会像老师们一样,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之人。

网友们对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典型事迹给予褒扬和点赞。

@郜坡:这就是农大向人民交出的一份合格的答卷。

@李开荫:修理地球的科学家光荣!向农业专家致敬!

@yangg:以田野为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草原雄鹰:这个校训是我见过最务实、最名副其实的。为中农大点赞!为一代一代的中农大老师点赞!人民群众不会忘记他们最可亲可敬的人,丰碑光照后人。

@静水深流:中国农业大学一直引领着中国农业科研,农大最棒!

@saber:百年农大,育人益民!

@CHINAUDITW:这就是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真实写照!

@上善若水:这才是当今中国最可爱的人!

@善待:向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致敬,你们是中国农业实现创新发展的脊梁!

@古月:46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农大老师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