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是一种快乐”

20.09.2014  22:04
  于颖,一位有着四十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前曾经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庭的副庭长,“主持正义、秉公办案”是她的工作理念,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了三十多年。2001年退休之后,她更是一身扑在了社会公益活动中。她是参与组织为家乡中小学生捐书的“于奶奶”,她是在老年之友电脑班耐心辅导的“于老师”,她是在电台担任志愿者受到广大听众朋友欢迎的“于大姐”。她相信“奉献是一种快乐!”,她说自己的付出是为了实践小时候父辈曾经的教诲:“长大了,得做个好人,做个为人民服务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的,她做到了!

            “为家乡学校捐书我感到很幸福

  于颖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下属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长大,在那里,度过了她美好的童年青年时代。但由于交通闭塞,这个有着美丽自然风光的地方发展缓慢,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多年来,于颖一直努力地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做着努力,并积极投入到为家乡捐书活动。

  1996年,母校尼尔基中学建校50周年。于颖联系到两家北京的大型国企,为母校捐赠了一台清华大学研制的,在当时很先进的“校长办公系统”,使得莫力达瓦旗的中小学有了第一台教学电脑。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很快建起了“微机教学室”。

  从此之后,于颖开始关注母校的图书馆,通过联系曾经在那里插队的北京知青,开始了为家乡捐书的活动。一开始,人不多,大家十块二十块凑出几百元,零零散散地帮助那里的小学校建立图书室。为了使提供的图书更有使用价值,于颖让母校提供书单,自费为学校购买图书,送上自己和先生写的书,并用自己的书与上海图书协会交换的图书捐赠给学校。积极参与通过莫力达瓦知青网发起的捐书活动,借助网络、电话等联络方式呼吁大家把家里闲置的图书捐出来。现在莫力达瓦旗图书馆走廊的墙上,挂满了当年知青在那里插队时的照片,在图书馆还专门建了“知青图书室”。这件事,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广为流传,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那些坐在宽敞的图书馆阅读图书的中小学生都知道这位受人尊敬、为大家提供精神食粮的“于奶奶”。

  在捐书活动中,于颖和同伴们面临了一大问题——这么多的书,怎么进行集中整理。知青年龄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路途太远不方便,把书送来,上楼没有电梯也不方便。为此,于颖和同伴们向花家地西里中学的领导寻求帮助,这里的领导被老知青的行为感动,非常支持,专门腾出一间实验教室供捐书活动使用,这里便成为了“存书室”。于是,知青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向这里送书。此时,于颖又和另外一位朋友主动承担起收集、登记、归类、整理图书的工作。期间,有一大早送书的,有晚上九十点了让孩子们开车送来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人打电话送书,于颖就马上奔到学校开门、登记,从来不让捐书的人久等。

  为了赶上图书节,于颖和同伴们每年都要在冬天去地坛购买新书,这个季节也是北京最冷的季节。他们在地坛图书节上,推着小车找书、买书,然后再送到“存书室”,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捐书结束后,于颖和同伴们还要整理出电子版的目录,然后分类打包,再找物流公司托运到莫力达瓦旗。近三年的时间,于颖和同伴们共向莫力达瓦图书馆捐书10万册,电子图书28万册,让那里的图书馆一跃成为自治区二类图使馆,是呼伦贝尔地区藏书量最大的图书馆。另外,通过于颖的联系,美国一个华人团体同意提供资助,为于颖插队的哈达阳镇中学建立了图书室,并已投入使用。

  于颖说:“作为家乡的孩子,我做的这些工作不算什么。我倒是为这些老知青的精神感动,和他们一起做这些事情,我感到非常幸福!

           “看到老年朋友学会用电脑我感到很骄傲

  “于老师,什么叫互联网啊?

  “于老师,咱在这儿建的邮箱,回到家里管用吗?

  在老年之友电脑学习班里,一群勤奋好学的老年学生正向于老师积极发问。在当前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上网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但是对于老年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2006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友》栏目创办了“老年之友电脑班”,先后由海淀图书馆、东城第二图书馆提供教室,专门招录社会志愿者参与教学辅导,为广大老年人免费提供学习电脑知识的机会。近两年,“老年之友电脑班”被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知道,被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的人关注,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2011年以来,老年之友电脑班开始了定期定点的常态招生教学,每年3月开课,到11月中旬结束,一年开办12期,每期20人左右。于颖负责的小组要参加10个班的教学辅导,她全面负责一个志愿者小组的教学活动,从学员报名、分班、通知开学,到编写简易教材、印刷装订,再到讲课、辅导全程参与。而于颖在这个“老年之友电脑班”当志愿老师,一当就是三年。

  学习班里,总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小事。

  参加电脑班的学员,有离退休前没有学过电脑的老干部老工人,有40、50的下岗职工,还有外地来京给子女带孩子的老人,学员学习热情很高,但是由于文化水平差异很大,遇到的困难也很多。一次上课时,一位学员让于颖把“老年之友”四个字的汉语拼音写给他,于颖习惯性地写上“lao nian zhi you”,结果他在键盘上找不到这些字母,打不出来。于颖重新写了“LAO NIAN ZHI YOU”后,他对照键盘很快打了出来。这件小事给了于颖启发,于是她从细节入手,从学员的角度出发不断调整讲课和辅导方法。她专门制作了汉语拼音与键盘英文字母对照表,标明大小写,还用汉字标出读法。带领学员查字典,查好要打字的拼音,再对照字母表把字母一个一个地打出来。看到学员一点点的进步,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大家电脑不难,会一点儿就是进步。学员们都说最喜欢听于老师讲课,于老师的耐心和热心让他们学习更有劲头,更加放松、快乐!

  讲到如何上网,于颖首先给大家介绍浏览器。她用一个简便的说法,就是点击桌面上的“大e”。结果,有一位学员问这个字母怎么念,并且坚持一定要学会,回家好显摆一下,气气跟自己没耐性的儿子!于是,于颖耐心教给她浏览器的英语读法,这位学员高兴地说“还是于老师有耐心!

  2014年4月,从通州来了一位叫李保平的学员,已经66岁的他,从广播里听说了学电脑的事,就坚持要报名。女儿在家里也教过他使用电脑,但是李保平说一定要跟老师学学才行。妻子女儿拗不过他,只好每次让女儿开车把他送到图书馆,再由妻子扶着走进教室。下课之前,娘俩再早早地坐在走廊的座椅上等着接李大哥回家!于颖看到李保平每次一个人来学习需要两个人陪伴,就主动提出等自己方便的时候去家里教教吧!李大嫂好高兴啊,可是李保平却坚持自己来,因为他喜欢跟大家一起学习的氛围。所以在培训班里,经常看到女儿或女婿蹲在旁边辅导,妻子在后面做笔记,一家人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感人场景。

  在于颖等一批志愿者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无私付出下,“老年之友电脑班”自开办至今,已有近1000名学员先后从这里结业,完成了电脑入门。学员们掌握了建文档、写文章、查资料、发帖子、发邮件等网络基本功能,脱掉了“电脑盲”,跟上了网络时代的步伐。

  于颖常说,在三年的志愿者教学和辅导工作中,她的生活日程表都是围绕电脑班开班日期安排的。在电脑班,每当看到那些渴望学得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老年朋友们,看到他们从“惶恐而来”到“满意而去”,自己在辅导期间遇到的路途远,起早挤车,早午饭间隔六、七个小时等困难全都烟消云散,只剩下感动和为他们骄傲!并告诫自己:“下次,还来!

            “与老年朋友分享心声我感到很快乐

  于颖与广播结缘始于2004年底。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向社会征集志愿者,为新开播的《老年之友》召嘉宾主持人。于颖一直想为老年人多做些事情,于是写了一封自荐信,说明了参与节目的意向,她凭借当法官的历练与担当,在近百人的面试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八个嘉宾主持之一,开始了十年之久的嘉宾主持工作。

  在担任嘉宾主持期间,于颖先后参与老年节目的策划、选题、采访、撰稿、录播、直播、导播以及活动组织、担任广播网论坛版主等一系列工作。自2005年至今,于颖以北京广播电台嘉宾主持人和志愿者的身份,先后参与近百期的节目策划,参与直播录播五十余起。与主持人一起采访了五届与老年产业相关的博览会,并做现场直播或连线广播,向广大的老年听众介绍博览会的内容和现场推广老年之友栏目。参与老年电影节、美国老年合唱团来华演出、长征组歌演出、首都老运动员老教练员老体育工作者迎奥运大会等大型活动的听众组织、拍照、外联报导等活动。协助电台组织老年朋友参观农业生态园、东方太阳城、消防博物馆、电影博物馆等。组织老年听众过六一、纪念老年之友开播日的活动等。于颖说,在这些活动中,总会有一些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

  “5、12”地震后,电台老年之友编辑去了地震前线,电台征求于颖的意见,希望她在此期间到电台帮忙。于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开始了导播的新工作。虽然经过了简单的培训,但是当看着眼前的几台陌生的机器、不同颜色的电话时,于颖还是有些紧张了。有一次,按事先约定,该是与前方记者连线的时间了,可是怎么也打不通前线记者的电话!节目主持人不时地看着于颖,于颖只好一次次在直播间大屏幕上打字:“别急,等等,我在联系!”可是,直到节目结束,也没有联系上。影响节目内容还是小事,前方的记者是否平安是大事。直至于颖在录音室听到前线记者发来短信的声音,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来。原来她在山洞等待余震,没有信号!就这样,于颖在摸索中将第一期节目的导播做了下来,让广大听众朋友及时了解到地震前线的最新消息。

  一次,于颖参观警察博物馆时,发现一家三代人一起饶有兴致地参观,老人不时地给小孩子讲解。简短交流以后,于颖得知他们是姥姥、女儿、外孙三代人。平时的双休日、节假日,都要拿出一天时间带着孩子到博物馆或图书馆度过。从孩子三岁开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于颖觉得这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很值得推荐,于是在征得祖孙三代同意后,当场与电台联系做一期节目专访。这期节目播出后,反响非常好,听众朋友说,这家姥姥和妈妈教育孩子的方法,对他们很有启发,值得学习。

  一次偶然的机会,于颖得知顺义望泉寺有个农民老作家王克臣,带领村民办起了文化大舞台,还主办了一本叫《绿港文学》的刊物。于颖觉得这事值得向老年听众宣传,就到望泉寺找到王克臣。经过交谈,发现了村里很多老人都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分子,就连着去了三次,和电台主持人一起去进行了录音采访。后经剪辑,电台分两次播出,这次节目得到了电台和市里的好评。

  在与小区工作人员的闲谈中,于颖得知小区内一对退休夫妻几年来帮助甘肃农村病孩子一家的事情,经过与他们交谈,向电台推荐了这对夫妻。电台做了节目,反响非常好,弘扬了社会的正能量,挖掘了身边老有所为的好人好事。

  上海世博会期间,于颖因其他事情两次到上海,回来后,将参观世博会的感受通过广播向老年听众们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去不了的老年朋友共同分享世博会的丰富内容,共同感受祖国的强大。

  在电台担任嘉宾主持期间,于颖还做过老年合唱团的节目。向电台推荐了参加全国外语歌曲比赛拿大奖的71岁歌手,邀请他到直播间为听众演唱俄罗斯歌曲,受到广大听众欢迎。凭着自己在法院工作的经验和积累,于颖在电台做过很多起与老年法律有关的节目,比如,老年人如何解决“不婚同居”产生的问题等等。有时候自己外出旅游,回来也要到直播间与大家分享出游的感受!

  在电台当志愿者的十年里,于颖凭借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做好每一项工作,她常说:“关注今天的老人,也是关注明天的自己。在与老年朋友的交流互动中,我从未想过自己坚持付出有多难,相反,我认为自己得到了学习的机会,收获了巨大的快乐!

  日常生活中,小区的街坊邻居知道于颖是退休的法官,一旦有了法律问题就向于颖咨询。于颖总是毫不吝啬地将自己了解的法律知识详细耐心地给他们讲解。自己讲不太明白的,告诉他们到哪里去询问解决。于颖的热心肠也得到了邻居们温暖的回报。有人到郊区玩,很晚了也会敲门给于颖送去他们从延庆带回的大豆腐。端午节了,邻居大姐早早打招呼,给于颖包起了粽子。哪个去了外地,也惦着给于颖带回来莲子等特产。春节前夕,一早就有人给于颖送来他们自己动手做的小菜儿,等等。这些都让于颖感到十分的温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于颖说:“做自己高兴做的事,做自己可以做好的事,做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事。这是我做志愿者的初衷。只要我们每个人能做出一点点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小事,就会营造出和谐友爱的小氛围。一个个这样的小氛围多了,党和国家提倡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就很容易了。

  没错,“奉献是一种快乐!”对于于颖来说,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就是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当她多一分付出的时候,就多十分有价值的收获,那就是快乐。奉献的收获,心灵深处的成就感,这才是幸福快乐的源泉。 责任编辑:梅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