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如何花式“撩动”年轻人创业?
在互联网时代,创业对于年轻人而言可谓是“信手捏来”,只要能够灵活的使用网络和掌握一项自己所擅长的技能,创业就随时都可能发生,但创业其实也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需要根据自己对于市场的了解、自身的认知进行系统化的考量和评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年轻人的创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年轻人所需的创业指导一定是能够融入他们的生活和语境,要将创业变得更具乐趣。
例如,由爱奇艺现象级综艺所衍生出的《奇葩的轰趴4》开聊创业,让一群最会说话的人,来聊创业,无疑会成为脑洞全开的创业轰趴,这种形式下的创业对话,对于当下年轻人而言,不仅欣赏了具有奇葩娱乐精神的节目,同时,还在娱乐中学会了创业的知识,可谓是“寓创于乐”,爱奇艺也从曾经的“撩妹”模式,成功转型为“撩创业”。
富媒体展现创业的生活态
今天,创业不再是听起来神圣和遥远的事情,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升级,植根于服务领域的各式各样的草根创业、兼职创业、小微创业,比如经营社区小店、直销、微商、网店、代购、私教等等,都是创业的方向,普通人在服务消费领域的大众创业,不仅为中国经济注入持续健康的活力,同时,也逐渐成为很多人新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历练,甚至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在《奇葩的轰趴4》中,创业话题在《奇葩说》明星辩手口中更是花样百出,无论是创业话题的讨论,还是创业实践辅导,都使创业都更加生活化,更加接地气。例如,在第一期节目中,当大家在讨论“创业应该啪啪啪,还是么么哒”时,花希在节目中列举了其亲人真实创业的经历,这不仅使节目在表现上变得更加饱满,在对创业的解读上,也增添了更多真实可靠的依据,使受众在受益于创业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真实的故事,以及具象的表达,从内在层面更加深刻了解到创业的状态。
通过像《奇葩的轰趴4》这样富媒体的内容展现,使创业更加贴近于生活,创业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种生活状态,正如安利(中国)公共事务总监王汝华所述,未来每一个人都将过上U盘式生活,具有移动性和实时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对口的创业领域,而安利创业平台就是再为人们未来生活搭建“服务器”,使生活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在《奇葩的轰趴4》内容展现中,将创业的话题巧妙的融合到内容当中,在嘉宾们聊天的过程中,“撩动”年轻人的创业热情,这既帮助安利创业平台还原创业的生活态,同时,也让安利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更加具象的展现。
组建兴趣社群“撩”创业
组建兴趣社群,将创业从“聊”到“撩”,从过去单一的对话,到如今的“撩动”年轻人创业欲望,通过垂直化的族群划分,可以让年轻人快速的融入创业氛围和环境,也更加有利于创业者提升效率。例如,在《奇葩的轰趴4》中,嘉宾们通过风趣幽默的辩论形式,不仅提升受众对于创业的认知,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撩动”了潜在用户对于创业的兴趣和好奇,提升创业观提升到他们的心智层面。
同时,《奇葩的轰趴4》其实也为创业者在社群的构建提供了思路和示例,轰趴的形式将同样兴趣的人群聚集到一起,对于趣味话题的讨论和延展带动社群的氛围,而在内容当中,安利创业平台的定制化内容植入,使其创业辅导和产品就成为了社群当中的经济载体。
通过内容聚集兴趣族群,在通过产品为受众提供服务,《奇葩的轰趴4》与安利创业的平台的合作为创业者提供了寓创于乐的“线上辅导”,“撩动”更多受众参与到创业实战当中,对此,安利(中国)公共事务总监王汝华认为,社群基于兴趣而组建,兴趣也基于社群的发展而会不断地放大,当体验者通过兴趣链接到社群时,通过对他兴趣的不断满足也使社群的价值不断提升。例如,在案例创业平台中所开展的美妈会这样的社群,就是把一群妈妈集合在一起,为她们整个的孕育过程,提供一个分享的空间,学习的空间,并依靠安利的优势产品和个性化的优质服务。王汝华指出,兴趣社群的核心目的,是为创业者提供的一个把自己的生活、社交、创业、成长四位一体的一个优质的创业机会,而且适合每一个人。
流动的IP赋予品牌新的生命力
在互联网时代,IP已不单单只是内容的表象,IP对于品牌而言如同品牌源源不断的“清流”,为品牌不断地焕发新生,例如,在安利创业平台与爱奇艺《奇葩的轰趴4》合作中,使原本较为具象和常规的创业平台,有了更为生动和艺术的形态展现,使品牌在受众眼前一亮。王汝华指出,当下品牌所面临的最大两个难点就是如何解决“流动性”和“存在感”问题,既需要品牌可以在消费者间流动,同时还需要在流动后,能够使消费者有“印象留存”而此次与《奇葩的轰趴4》合作中,就恰到好处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节目结合目标受众的兴趣点,打造了“婚后女人脚踏踏两条船”和“创业应该啪啪啪,还是么么哒“等多个有趣的话题,吸引了大批量受众的关注和议论,同时又呼应了品牌所要传播的主要创业服务特点,提升了受众对于安利创业平台的认知。
“品牌+IP”的深度结合,在未来品牌营销过程中,不仅会为品牌创造更具张力表现和内容,更会为品牌孕育出“灵动的生命”,使人们对于品牌的认知从过去浅层表面的理解,到未来对品牌内涵和故事的深层感知,再到基于与品牌与之共鸣的消费。
[责任编辑:王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