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评论】塑造“中国形象”究竟缺什么?

24.02.2015  23:09
原标题:

捧杀?棒杀?国人对《超级中国》出现截然相反的评价

  韩国KBS制作的7集纪录片《超级中国》最近在国内的网络上引发了热议。这是一部从韩国媒体的视角拍摄的中国故事,其中既有对中国巨大力量的羡慕和赞美,也有对中国发展的担忧和疑虑。总体上看,这是一部比较客观全面讲述中国的纪录片。但同时,在国内的网络上也引发了热议,有人觉得这部片子夸大了中国的发展,赞歌唱多了,也有人觉得这部片子还是渲染了中国的威胁,明褒暗贬。

  一部在韩国引发高收视率的中国纪录片,为什么同样会在中国观众中出现这种明显的分歧?

  中国文化总体上倾向低调,所以遇到来自异域的艳羡总归会有些不自然;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被侵略历史,又让我们形成了一种不愿被人看扁的民族意识。这就会让我们同时警觉对中国的“捧杀”和“棒杀”。但与此同时,过分放大低调或者过分强调自我的崛起,也会造成对任何国际媒体的报道都不满意。

国家形象:民众的共识能够影响国际舆论评价

  在舆论上有分歧是正常的,国家形象也是如此。有人希望高调介绍中国,有人仍不满意中国发展,希望闷声发大财。这都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发展到今天的中国,需要一种能够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表达方式,才能把千年文明传统和高速发展现状更加良性地统一在一起。

  因此,当今中国,最需要的是对国家发展的共识,对不同看法的宽容。缺乏共识和宽容的中国形象,不会是美好的形象。其实所谓国家形象,既是一个国家的行为在国际舆论上的外化,更是一个国家的民众对自身的认同。这种认同一旦形成,会对国际舆论产生特别的影响。法国革命形成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从社会认同走向了国家符号;美国进步主义时期诞生的“美国梦”,原来是对国人的激励,最后成为了对世界的吸引。

超级中国》是一面镜子挑战比点赞更值得重视

  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片中对中国全球投资、军力发展的担忧,出自一个先发达起来的邻国的被赶超感,也出自世界体系如何接纳中国的犹豫和不安。这些都需要中国更加清晰地重申发展目标,也需要国人用自己的行为在世界舞台上做出更好的示范。简单地将《超级中国》定义为“大五毛”或者“中国威胁论”,都是固步自封的表现。

  《超级中国》毕竟是一部韩国人拍摄的中国故事,它具有时代性,关注了近期的热点,注意到中国的发展,也客观呈现了中国的成就,但它仍然是异域的眼光,是中国形象的投影和折射。它像一面镜子,给韩国公众折射了一个中国的若干方面,但它同样也带有韩国的立场,韩国的态度。而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一面镜子,其实折射出的挑战和思考更多,迎接挑战也比迎接赞美更有必要。

  文/央视特约评论员 商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