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唱响团结治水主旋律

20.06.2016  12:53
  本报记者  李先明  席晶  尤珍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你见过这样的太湖水吗?
  宽阔的平面之上,有“贝壳”,有“宝石”,有“珍珠链”,还有不规则的“字母串”……太湖流域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检测员黄玲凤每天都会在显微镜下看到这样的太湖水。
  “一个个小圆球黏结在一起的就是蓝藻的一种——微囊藻,我们在湖面上看到的绿油油一层的水华,就是它们聚集在一起。”  5月13日下午,水质分析科科长徐兆安告诉记者,“氨氮浓度是界定水质等级的重要指标。当年蓝藻暴发的重灾区梅梁湖,如今氨氮浓度降幅超过70%,并且出现了沉水植物恢复生长的先锋植物——菹草。这说明原来污染严重的湖区,水质逐步改善,水生态正在向好。”
  察微可以知著,正本方能清源。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地处中国经济发展中心,恰逢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太湖流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才实现了太湖水质改善、生态转好的变化?
  直面困难 凝聚共识
  供水危机引发治水风暴
  你一定还记得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吧:2007年5月28日,死亡蓝藻与污染底泥入侵小湾里水厂、贡湖水厂水源地,致使无锡市区80%的居民无法正常饮用自来水,引发供水危机。
  据太湖流域管理局和江苏省水利厅、环保厅联合分析,除气温偏高、光照充足、风向及湖湾封闭等外部诱因外,太湖蓝藻暴发的根本原因是污染严重,太湖西北部氮磷浓度远远超标。大自然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给太湖人一记“当头棒喝”:资源环境能力无法承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
  太湖地区,江浙沪两省一市,在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中经济高速发展,新世纪之初的10年人均GDP达7.5万元,是全国人均GDP的2.5倍,不亚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高速发展伴生的是资源过度消耗、水体污染、生态恶化。“50年代淘米做饭,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这样的顺口溜正是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的生动写照。
  水脏了,美还能在吗?水资源不能用了,经济发展难道就这样停下来吗?太湖,呼唤人水和谐,呼唤绿色发展!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太湖南沿的安吉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绿水青山是比金山银山更基础、更宝贵的财富;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冲突时,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优先选择。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说到底是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环境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对太湖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降低“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是提高“城乡污水处理率”,是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人人向往,人人有责,人人共享。面对“资源消耗型发展”的现实,面对太湖共享水资源的开放格局,面对流域指导两省一市治水的体制,要想实现绿色发展这样一个太湖流域的“最大公约数”,太湖治理究竟该怎么做?
  “在太湖流域这样一个平原河网地区,大家同受水害,共享水利,每个地方都不能独善其身。太湖流域必须团结治水。治理太湖就像‘大合唱’,唱得齐才能唱得响。”作为太湖流域管理机构的当家人,叶建春对此认识最深,“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公平公正,站在全流域层面上,站在长远发展角度上,从规划、治理、管理、保护等各方面,不断协调理顺各种关系与矛盾,推进整个流域在协调中共同发展。”
  一场史无前例的治水风暴席卷全流域。中央领导高位推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环保部等部委强力推进,流域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重拳出击,民众的节水护水意识迅速提升,全社会环保氛围更加浓厚,开放的治水环境还吸引了国内外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痛定思痛的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以“绿色”为指针的新进程。
  规划引领    科学施策
  同心共护“一湖清水”
  水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出在水里,但根子却在岸上,主要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太湖人需要在同一个目标下制定共同的规则和约束。
  2008年5月,《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批复实施,明确了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总量控制,浓度考核;三级管理,落实责任;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提出到2020年,逐步恢复太湖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努力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2011年11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太湖依法管水治水进入一个新阶段。
  流域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太湖治理需要部门间、区域间更广泛的统筹与合作。从最初设立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工作协调小组,到进一步创新丰富的环太湖城市水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淀山湖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省市合作机制……一系列科学合理、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不断加深流域与区域、水利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太湖流域团结一心、合力施策成为太湖治理的主旋律。
  9年间,两省一市瞄准更高的生态环境标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环太湖地区关停企业数千家,江苏4300余家,浙江1000多家,大大优化了产业布局;加快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体系,流域已基本建立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了城乡垃圾统筹处理和县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全覆盖;实施围网养殖综合整治、生态清淤、河网综合整治和蓝藻打捞;不断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强化生态修复与建设,新增湿地保护面积30多万亩。
  与此同时,太湖局在水利部的领导下,组织两省一市水利(水务)厅(局),科学实施引江济太水资源调度,全力推进太湖流域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河湖连通和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组织实施、推进21项重点水利工程,提高流域水资源水环境容量,增强水体流动性,为流域水环境改善创造更好条件。以“贴心、贴身、贴切”的服务协调沟通,全力保障流域防洪、供水和水生态安全。
  江苏省成立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指导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全省数年持续开展河道疏浚、生态清淤,实施并完成东太湖治理,无锡在全国率先推行“河长制”,苏州实施古城区“活水畅流”工程……
  浙江省于2013年年底启动“五水共治”行动计划,提出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全面治理环境,倒逼转型升级。
  上海市按照“完善体系,提升跨越”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水务事业发展和城乡水环境治理。完成淀山湖周边77条中小河道疏浚和生态修复。2014年12月26日,黄浦江上游水源地金泽水库工程和连通管工程顺利开工建设。
  5月13日,记者在湖州市环太湖骨干工程罗溇口门段看到,堤防及生态护岸工程正在施工,混凝土生态砌块里草色青青;在西山漾生态湿地里,一艘“环保绞吸式吸淤船”展示着它的杰作——湖底淤泥通过“真空预压法”固化“转型”成为绿化种植用土;走进北横港宅里村,一条突出生态、亲水、景观的河道让村庄“颜值”倍增……
  作为太湖流域首个水生态文明试点,湖州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做法与成效彰显了绿色发展的态度和决心,也成为流域全方位、大力度综合治理水环境的缩影。
  生态清淤、控藻护源、湿地保护、内河整治、退渔还湖、关停并转、招商“选”资……  一项项举措,一次次行动,一点点改变,都体现着还太湖“一湖清水”的坚定决心和钢铁意志。
  成效初现 共享发展
  综合治理重现太湖美
  5月14日,船行无锡长广溪湿地。芦苇摇曳,水流潺潺,鸟语花香。这条连接蠡湖和太湖的生态廊道,滋养过沿岸人安宁富足的生活,也曾因污染而容颜尽损、面目全非。如今,在多措并举治理之下,又恢复了往昔的清澈与秀美,成为市民观光、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出租车司机韩师傅,忙着将游人从太湖边的景观带转运到另一处:“太湖的变化太大了,前些年发黑发臭,现在又变美了。”
  85岁的李大爷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站在清晨的古街上告诉记者:“这河道治理好了,河水干净多了,整条街的环境都变好了,我每天早上都来这儿走走。”河道中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错落点缀,清澈的河水倒映出对岸灰瓦白墙的村舍,仿佛一幅晨间水墨图。
  太湖水环境的改善,不仅停留在老百姓的切实感受上,也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为证:据太湖局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太湖水体主要指标与2007年相比,除总磷在Ⅳ类范围内略有波动外,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浓度分别下降16.1%、61.5%和21.3%,太湖营养指数有所下降,太湖水体水质呈持续改善态势;22条主要入太湖河道水质均已达到或优于Ⅴ类,并连续8年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二轮治太”的启动和实施,太湖流域水利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为降低洪水风险、应对突发水环境事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依托骨干工程实施的引江济太水资源调度,通过增加水资源供给,加快河湖水体流动,有效提高了流域的水资源与水环境容量。2008年至2015年年底,引江济太已累计引长江水159亿立方米,入太湖72亿立方米,成功抵御了流域严重干旱,有效应对了2013年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船舶水污染、2014年太浦河锑浓度异常等突发水环境事件,有力保障了流域供水和水生态安全。
  “回过头来梳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路和方法,无不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如果不是遵循了这些理念,太湖治理不会有这么明显的成效。”叶建春说。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不仅治出了秀水美景,也治出了发展后劲和生态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的叠加效应逐步显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逐渐成为全流域的共识和自觉。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曾经是,也曾经不是,但更重要的是,今天是,以后永远是!经历过曲折,才知道珍贵;奏响过和谐发展的主旋律,更懂得团结一致、协同治理。团结治水让太湖重现碧波美景,团结治水将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