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宝坻:万亩低产田“转”出高品相

08.01.2018  20:40

您看,这米的成色多好啊!”手捧白花花的新稻米,韩景田喜形于色,“2017年水稻生长条件不错,每亩均产650公斤。农场总产580万公斤,比上年增产70万公斤。

这是宝坻区八门城乡小甸村井田农场成立以来的最高生产水平,作为天津规模最大家庭农场的创建者,北辰区民营企业家韩景田自然是格外高兴。辛勤的汗水换来沉甸甸的收获,8000多万元投资打造出现代机械化农场的样板。对于现年68岁、自小在农村长大的韩景田来说,年轻时立志在农业上大有作为的梦想正逐渐变为现实。

韩景田告诉记者,2015年,他响应国家鼓励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号召,通过整体流转小甸村农户承包的7000多亩和周边村3000多亩低产耕地创建了井田家庭农场。为此,他将多年创业积累的大笔资金毫不吝啬地投入到大规模田地平整改造、沟渠河道疏浚等农田基本建设上。

记者在高大宽敞的农机车间内看到整齐地排列着8台崭新的154马力大型拖拉机。“这些农机都是在市农机部门的支持下,享受优惠的政府补贴政策,从生产厂家直接购买的。”韩景田兴奋地介绍说,“多亏这些农机‘大力士’,才确保农场连续三年顺利完成上万亩耕地的深松、平整工程,为水稻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眼瞅着村里昔日的低产田被井田农场全部改造成高产田,小甸村村民个个感慨万分。村党支部书记李守志对记者坦言:“小甸村过去虽有水稻种植传统,但是由于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村民无力改良耕地,导致稻田七零八落,土壤板结,高低不平,地头跟地尾相比能差一米,水稻亩产顶多三四百公斤。自从全村稻田流转给井田农场后,这片稻田被改造得模样大变,平整连片,渠路配套,绿树成行,实现了农民做梦都不敢想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

经过三年多持续建设,目前井田家庭农场已颇具规模。整个农场分成稻田立体种养、黄颡鱼繁育、稻谷仓储、冷链加工、生产管理等五大功能区,成为集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当地村民除了获得稳定的流转土地租金外,还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务工、创业,成为打工有薪金、入股有股金、土地有租金、养老有保障金的“四金”农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着实让我坚定了继续发展大型家庭农场的信心。”韩景田谈到未来的打算时兴致勃勃,“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井田农场今后将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探索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头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最终达到种植10万亩高标准示范稻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