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融证券首席伍戈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 主讲“实体与货币”

17.05.2017  15:52

5月14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62期)在明德主楼举行。本期沙龙由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担任主讲嘉宾,就“实体与货币”发表演讲。本期沙龙由IMI副所长宋科担任主持人。

伍戈首先提出并解答了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货币;二是货币是从哪儿来。他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指出货币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很复杂的一个变量。

他认为我国经济现在存在着增长与就业的背离的现象,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速在下降,但是劳动力市场仍然很繁荣。原因在中中国现在有着结构性的重大变化,一是在二胎政策开放以后,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二是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占比急剧上升,服务业新增就业远高于总体新增就业。他还对比了日本、韩国、台湾等经济体的数据,发现这些经济体由制造业为主导是向服务业主导的过程中,这个经济体的增速都是下行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制造业相比低。

伍戈提出,去年以来,我国PPI不断上升,但是企业的库存在不断下降,他将去年数据与1998年时候中国的数据相对比,指出中国指出经济持续复苏的充要条件是库存去化,充分条件是有需求。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完成了库存去化,但是如果没有需求,经济的复苏将会是短暂的。他分析了我国现在的房地产市场,预测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拐点已经不远。伍戈表示从数据预测来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具有三年一周期的特性,数据显示房地产2016年第一季度房地产投资企稳回升,现在仍然处于相对高位,之前,房价同比增速见底后,房地产投资增速也见底下滑,但本次房价同比增速见底,但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然没有出现拐点,拐点可能出现得相对较晚一些,一是因为今年实际利率水平抬升更缓慢;二是房企的盈利状况好于上个周期;三是这周期与上一周期相比基数高点位置不同。所以综合判断,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下降的拐点可能会出现在二季度但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降幅度可能有限。此判断仍然具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例如城市土地供给的变化,三四线城市地产投资的变化,房地产融资政策收紧的力度及货币政策节奏变化等。

之后,伍戈对未来的货币政策做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现在我们存在着很大的基础货币缺口,央行对于市场的基础货币投入是碎片化的,这导致了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性加剧。碎片化的操作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调整对象缺乏一致性,量、价双控,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混乱;二是流动性工具短中长全频段调控,期限错配;三是市场预期混乱,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最后,伍戈用中国与日本对比,简单说明了他对于资金“脱实向虚”的看法。根据数据,中国现在的广义信贷占GDP的比重已经非常地接近1990年当时日本房地产泡沫破产期间的水平。日本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产生时,总体的CPI相对稳定,与现在的中国很相似,但是日本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制造业信贷并未如预期的一样增长,资金仍然没有脱实向虚。中国近几年的几次调控以后,资金依然流向房地产业而不是制造业,与日本当时的情形非常相似。对于资金“脱实向虚”,伍戈的解释是土地供应量越来越少,而房地产回报率明显高于制造业导致了这一现象。

在提问环节中,伍戈和参会者就利率高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经济空心化导致未来会怎样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宋科副所长对伍戈博士的演讲做了点评,他从大金融理论的起源进行分析,简明扼要地讲解了金融学在中国的历史,认为宏观经济和金融要兼容并包,不能因为国外的金融与我们的金融不同,我们的金融就不包含货币和银行了。他还向参会的学生提出建议,希望大家能在上学期间多读教科书,教科书中普适性的知识能够让我们对现实的金融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政策领袖”“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四个系列 沙龙通过“主题演讲+专家点评”的模式,对国内外货币金融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紧跟国际前沿、拓宽理论视野、深化研究协作,为推动“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