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举行大规模绿化全川暨生态脆弱区植绿惠民行动

19.06.2017  01:53
  在第23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来临之际,6月16日,由四川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主办的“大规模绿化全川暨生态脆弱区植绿惠民行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活动在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主会场及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盐边县和宜宾市兴文县、阿坝州若尔盖县、甘孜州炉霍县等7个分会场同步举行。
  记者从四川省林业厅获悉,本次活动中,四川米易县突出安宁河流域干热河谷生态综合治理,现场栽植蓝花楹、芒果苗木5000余株。盐边县突出石漠化治理,现场栽植蓝花楹、凤凰木苗木300余株。东区突出裸露山体立体绿化,现场绿化堡坎,栽植蓝花楹、凤凰木、三角梅、炮仗花等苗木花草约800株。西区突出矿山迹地综合治理,现场栽植蓝花楹、三角梅、梨树等苗木400余株。仁和区突出库岸水系植被恢复,栽植蓝花楹、小叶榕、凤凰木等苗木约800株。各会场同时还开展了绿化倡议、专家咨询和生态宣传等活动。
  而攀枝花市花则被称为“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土壤保持区,属典型的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气候干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生态本底先天不足。近年来,攀枝花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大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推进大规模绿化,积极实施干热河谷脆弱区生态修复工程。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这一世界性难题,摸索出“良种壮苗、大坑客土、水源配套”的造林思路,形成了乔灌套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攀枝花特色的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新路子。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矿山迹地植被恢复工程,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原则,通过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矿山企业边生产边恢复、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方式,着力恢复采空区、沉陷区、固体废物堆积区等矿山迹地植被。
  据悉,近五年来,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建林地(绿地)2.45万公顷,常年有效管护森林32.34万公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83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0.68万公顷。生态治理成效突出,完成50多处矿山迹地的生态治理,面积达928公顷,综合治理矿山迹地、破损山体、石漠化土地近1.5万公顷。林业产业持续壮大,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40余万亩,发展涉林企业102家、涉林个体工商户425户、涉林专业合作社62个、行业协会2个。2016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36.2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收入2094元。目前,攀枝花市森林覆盖率达60.1%,水系绿化率91.51%,道路林木绿化率88.4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49平方米,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园。
  “全省生态脆弱地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比如甘孜、阿坝31个贫困县,沙化面积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2.3%,再如我省已纳入石漠化综合治理‘十三五’规划的45个县(市、区)中,有26个县(市、区)属于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大扶贫片区’。这些地区贫困因素与生态脆弱因素相互交织、影响,更需要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的基础上,打好脱贫攻坚战。通过参与生态治理和后期管护,贫困人口可以直接获取劳务收益。通过发展青脆李、核桃、芒果等适生经济林果,贫困人口可以获取经济收入。通过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贫困人口可以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关于脆弱地区生态治理如何实现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的问题,四川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通过创新发展更高效的投入机制、建管机制、激励机制,探索发展生态与开发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将在脆弱地区更加深度融合、相辅相成。(朱虹)
敢把荒漠变绿洲 共建绿色新家园
敢把荒漠变绿洲 共建绿色新家园 ——四川全面打响生林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