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邻居”的绿色脱贫路

09.02.2016  16:50

 

  结束为期3天的巡山,52岁的大熊猫“邻居”杨青冉回到家中,换身衣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自家茶园里忙活起来。这片面积达5亩的茶园今年给全家人均带来6000多元的收入,是家里的一块宝。 

 
  杨青冉所在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位于甘肃、陕西、四川交界。文县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划入甘肃省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栖息着110只野生大熊猫,是全国第二大野生大熊猫保护区。而像杨青冉这样生活在林缘区、与野生大熊猫为邻的人,有3万多。 

  为了保护大熊猫,他们生活的林缘区内树不能随便砍,不能开荒种地,连修路也要受到限制。杨青冉家的茶园原来是块耕地,仅够一家人维持生计。 

  熊猫“邻居”们如何跳过贫困线,又不触碰生态红线?本世纪初以来,文县探路绿色扶贫,在适宜的林缘区、高山区,大力退耕还茶,如今文县茶园面积达7万多亩,上半年全县茶叶产值6600多万元。李子坝村不仅村民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而且美丽茶园与林区相辉映。 

  与李子坝村不同,文县的铁楼乡草河坝村气候湿寒,麦子都长不熟。邻居们进山放牧、采药、砍柴,是不得已的现实选择。村民王根成粗略计算,过去一家人一年至少要从林中砍柴1万斤。 

  不过,现在他家用的是白水江保护区白马河工作站推荐的节能炉,每年用柴下降到1000斤。他指着一个崭新的煤气罐说:“这罐煤气连同罐子都是送的,现在做饭基本不用柴。” 

  节能省柴,这种为人与大熊猫共同家园减压的方式,被称为“能源替代”。在草河坝村,与之相应的,还有“生计替代”。 

  王根成如今是村里的护林队长,他所在的草河坝村阳尕山村民小组,过去“家家砍柴,人人采药”变成了“村村都有护林队,人人都是护林员”。他每年从巡护山林中能挣6000元钱,比过去种地好。 

  草河坝村现在焕然一新,有些农家甚至开起了农家乐,成为了不少喜好民俗生态游客的目的地。 

  草河坝村民曹飞正站在家门口的小桥前热情迎客,夜幕降临门前大院点起篝火,白马藏族人以原生态的歌舞欢迎远方来客。13年前因为家里的粮食养活不了一家人,他被迫出门打工。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利用灾后重建房屋翻新的机会,第一个盖起农家乐,今年毛收入已超过百万元。 

  不过,大熊猫“邻居”们要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间打通一条道路,还需跨过多道坎。据文县扶贫办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500元人民币,还不到北京、上海等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零头。 

  为此,甘肃省刚刚制定《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支持计划》,林果产业、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将受到更大扶持,生态补偿力度也将加大,野生动物的“邻居”们有望从呵护人与动物共同的家园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