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老宅翻新镶“内胆”
昨日,在大栅栏笤帚胡同37号,游客在参观“内盒院”。本报记者 方非摄 记者 巩峥 通讯员 曹蕾
京报网讯 给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老院落,镶个现代化的“内胆”——这个听起来异想天开的创意,眼下已在大栅栏成功实践。通过北京国际设计周,西城广邀国内外设计才俊,将百年四合院设计、改造成为看着传统、住着先进的“内盒院”。记者昨天从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分会场了解到,在这片与天安门咫尺之遥的胡同区,正有越来越多的老院子在接受这种无损改造。
“无创手术”帮老院子解难
大栅栏是北京老城区内保留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和其他老城区一样,它的保护、整治与复兴面临着种种难题。
西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里有很多典型的大杂院,院子中的增建建筑较多,主体建筑毁坏比较严重。如果其中某一户或几户居民,想要按照传统的方式改造自己的房子,难度将非常之大,甚至不可能实现。
于是,西城邀众多中外设计师深入老城区出谋划策,帮助改造平房院。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设计师沈海恩和他的团队,主导提出了“内盒院”的创意,巧妙地化解了困扰老四合院多年的难题。
设计师介绍说,所谓“内盒院”,就是在现有的四合院或房子内,插入一些预制的模块内盒,形成一个个全新的“小房子”,相当于给老院子、老屋子,装进了新“内胆”。
这些新“内胆”,整合了各类管线等设施,可以满足水暖电等生活需求问题。设计师说,这其实就是用一种快速并影响较小的方式来更新传统四合院,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的完整性、尽量少影响现有住户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新的居住环境。
最先改造成为“内盒院”的,是大栅栏杨梅竹斜街72号。站在街道上看外观,它就是普通的平房院,可走进去一瞧,别有洞天。果真是“旧瓶装新酒”:设计师以老院为外壳,过去裸露的地皮上全铺设了隔板,水电设备整体包装,各有自己专门的区域。这样一来,下雨不积水,刮风不起土,家用设施也更换一新,住着舒服多了,看着也别具韵味。
未来,西城区其他的传统风貌保护区,也有望采取类似的方式进行改善,宜居、风貌二者兼得。
新创意美了胡同家园
如今,越来越多类似“内盒院”这样的创意设计,像“无创手术”一样,正在大栅栏不少老街深巷中推广开来,既不大拆大建保住了老胡同,又让它变得更宜居、更有活力。
在率先实施“内盒院”改造的杨梅竹斜街三井社区,设计方在原有思路上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应用了坡顶、夹层、超薄墙体、堆肥马桶、净化槽等更多的新技术与新产品,使得老院子享受到了更多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以至于现在,不少社区居民主动要求对自己的房屋进行这样的改造。
即日起到“十一”长假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内盒院”极其各种衍生创意,将在大栅栏笤帚胡同37号南屋得到全面系统的展示,详细地介绍它的方方面面及日后的发展运营计划。
大杂院老手艺打造新胡同
此外,改善居住条件的设计还有“微杂院”。设计师称,“微杂院”是对典型的北京“大杂院”进行的更新式再造,通过植入微型艺术馆和图书馆的空间和功能,使“微杂院”成为北京旧城胡同与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另一种形态。
今年,设计师们还将以“杂院创想”和“手艺传承”为重点,关注大栅栏地区普遍存在的居住空间狭小、房屋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设计师们打算与当地“土著”的传统手工艺者合作,让胡同变得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韵味。
大栅栏的三井社区,将成为众多设计师实践各自创意的基地。设计周期间,主办方将围绕“三井新社区建设”的主题,在杨梅竹斜街120号院系统地介绍大栅栏更新计划从试点阶段过渡到社区建设阶段中社区的空间、经济及文化方面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方式。并邀请当地居民,一同为老街区的更新出谋划策。
原标题:大栅栏老宅翻新镶“内胆”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