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珠粮街区启动整体风貌提升

09.01.2017  17:35

  钱市胡同恢复小银号,建银钱业博物馆;谭鑫培故居将建戏剧文化博物馆;廊坊头条金店将被复原……昨天,西城区2016年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年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位于大栅栏地区的珠粮街区将整体风貌保护提升,进行保护性修缮,包括整体风貌的恢复、胡同机理的梳理以及业态布局的调整等多个方面。目前,珠粮街区已开始进行腾退改造。

  珠粮街区将恢复历史整体风貌

  珠粮街区位于大栅栏地区煤市街以东,涵盖珠宝市街、粮食店街、廊坊二条、门框胡同、施家胡同等胡同,这里自古就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区,总结起来就是“店(老字号)、钱(北京历史上的‘金融街’)、贤(名人足迹)、戏(京剧)、俗(老北京民俗文化)、洋(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珠粮街区都有所体现。

  北京市规划委西城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底,珠粮街区已经开始进行腾退改造,包括整体风貌的恢复以及业态布局的调整等多个方面。在改造过程中,“珠粮街区的保护性修缮延续了杨梅竹斜街的经验做法,也是自愿腾退。”该负责人介绍,在珠粮街区改造提升的过程中,居民有意愿将自己居住的房屋进行修缮改造的,将由相关部门进行修缮,并遵照房屋原有结构进行,同时对院落内的市政设施、外立面的涂装、街道景观、城市小品进行设计、改造,真正使居民能真切感受到生活环境发生的改变。

  此外,在保护修缮过程中,西城区还将引导业态的植入与升级,将传统老字号发扬光大,淘汰低端业态,对地区的整体业态进行提升。

  谭鑫培故居、钱市胡同均将成博物馆

  据西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栅栏地区文物与历史建筑非常多,根据规划,这一街区中的钱市胡同作为北京最早的“金融街”,将被改造成为银钱业博物馆。而谭鑫培故居则被改造成为京剧文化博物馆。目前,钱市胡同今年就将启动征收程序,谭鑫培故居还在办理前期手续。此外,在廊坊头条还有两处清末民初金店的遗址,今年廊坊头条修缮后将对外开放,其中一处金店遗址将变身为美术馆。

  西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大栅栏地区还将利用腾退出的空间进行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除了这一片区中的谭鑫培故居、钱市胡同等文保单位启动征收之外,还将对地区内其余14个文保项目充分做好设计前的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该项目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对项目进行概念方案的设计。

  四合院修缮将有“样板间

  历史上,大栅栏地区的民居以四合院为主,但现如今一些“大杂院”内已经看不出原有四合院的样貌。一些居民自己聘请的施工队可能对四合院这样的传统建筑并不十分了解,修缮的房屋不仅不合传统,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城区相关部门已经成立了四合院设计建造专业委员会,邀请众多研究四合院的专家学者与古建机构共同完成四合院研究课题,并对大栅栏地区的民居四合院进行实地测绘,挑选出20余个典型建筑进行房屋的绘图成册。下一步,这些图集将发放给大栅栏地区的居民,今后居民在自己进行房屋修缮的过程中,将有“样板间”可以进行参考。

  改造亮点

  钱市胡同将重现“小银号

  地址:珠宝市街西侧改造前:民居改造后:银钱业博物馆

  钱市胡同是北京最窄的胡同之一,全长55米,平均宽度0.7米,最窄处仅有0.4米。胡同内有清代官办的银钱交易大厅,简称“钱市”。这条电子地图都搜不到的死胡同就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金融交易所,曾经林立着一间接一间的小银号。如今,钱市胡同已经被大杂院占据,而且违建横生。

  走进珠宝市街,钱市胡同就在西侧,看起来就像是两墙之间的一条夹道。胡同里面有10户门牌,南侧有四组三合院和一间铺面,北侧是四组独立式的房屋,有二层和三层楼。在钱市胡同4号破旧的大门上还写着“全球互市翰琛书,聚宝为堂裕货泉”,但透过门缝望进去,里面都是高矮错落的小房子,已经看不到院落原有的样子。胡同尽头有一座大罩棚,是清代官办的银钱交易大厅,现在有五六户人家在里面居住。

  此次改造,钱市胡同40余户居民将全部被腾退,违建全部被拆除,病害比较大的房屋将被修缮。作为文物主体的钱市胡同1-10号,都将按照历史资料,在原址上恢复历史原貌,打造银钱业博物馆,使得银号将重现钱市胡同,其他非文物主体部分将作为博物馆的配套设施进行建设。按照腾退时间表,目前有关部门正在进行测绘工作,预计将在今年一季度启动房屋征收工作。

  谭鑫培故居将建京剧文化博物馆

  地址:前门外铁树斜街大外廊营1号改造前:大杂院改造后:京剧文化博物馆

  北京前门外的八大胡同也是中国国粹京剧发源地,这里也曾住过不少京剧界的名人。谭鑫培故居就位于前门外八大胡同一带的铁树斜街大外廊营1号,现如今这里已成为住有二三十户居民的大杂院,但仍有一位谭家第五代的女儿居住在此,也已年逾古稀。

  谭鑫培故居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东西长约40米,南北长约20米,东半部分的平房部分建有二进院。现在,因为居民搭建房屋,两个部分已经无法连通,第一进院子的三半间北房保存尚好,原用来存放戏装及刀枪把子。前后两部分需要分别从不同的门进入,后半部分的大门在铁树斜街上,前半部分的大门是后开,门牌仍写着大外廊营1号,原有大门前有块木牌,上写“英秀堂”三字,据说出自谭鑫培之好友李毓如手笔。现在原大门被封堵成了居民住家,但在现有大门的墙上依然有被保留下来的两个拴马桩,显示当年屋主的身份和地位。

  根据测绘,谭鑫培故居整体建筑面积共有900多平方米,今年将启动办理征收前的手续工作,修缮后的故居将包括文物本体部分和博物馆配套设施部分,其中建在这里的京剧文化博物馆将成为戏曲文化尤其是老生文化的标杆。

  (来源:北京青年报 记者:董鑫)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