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国际小学期开学 来自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学生参加
7月6日晚,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国际小学期开学典礼在八百人大礼堂举行。在四周时间内,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416名海外高校学生、27名国内高校学生和近3000名本校学生将参加135门课程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副校长伊志宏、洪大用出席开学典礼。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郑水泉,学校机关部处和各院系负责人、国际小学期授课教师代表、参加国际小学期的外校学生以及部分本校学生参加开学典礼。
陈雨露校长作英文致辞。他指出,国际小学期作为学校全面提升国际性的重要制度创新,已成功运行七年,在扩展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前沿、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人民大学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扎实基础。同时,国际小学期通过招收留学生和促进中外教师交流对话,将本校一些优势及特色课程推向国际,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在今年的国际小学期期间,希望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能在人民大学有所收获。
伊志宏副校长主持开学典礼,并介绍了2015年国际小学期的相关情况。她表示,国际小学期开设7年来得到了海内外师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度认可,目前已吸引了超过2000名海外学生前来参加。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马克林教授代表授课教师发言,他回忆了2014年在人大度过的愉快而难忘的授课经历,并表示与来自香港、欧洲、非洲的学生们在课堂上一同讨论国际问题十分有趣。他说,暑期学校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知识,还能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理解,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暑期学校。
加拿大拉维尔大学的Yannick Leclere同学在发言中说,当今世界,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强,而能够来到中国增加对中国的理解是十分难得的机会,非常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带给海外学生温暖而热烈的欢迎,在美丽的人大校园里,他们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交流思想、增进了解,希望大家都在在这里拥有快乐而美好的体验。
本校学生范珈彤与大家分享了去年参加国际小学期的难忘经历,老师们授课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而充实;各国同学课余时间会互相学习语言,锻炼并提升了口语和写作水平。她对参加今年暑期学校的同学们说,“国际小学期给我留下了长久的记忆,也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这段经历。”
洪大用副校长宣读2015年国际小学期荣誉教师名单、入选国家和学校重要人才项目的专家名单。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Liang Zai(梁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菊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卫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Chung-ying Cheng(成中英)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Leslie Holmes教授、美国(硅谷)IBM公司Almaden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Ling Zong(凌棕)、中国人民大学尤婧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David Pickus副教授、土耳其马尔马拉大学Seyfi Kenan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永娜讲师等10位教师因4次及以上承担国际小学期核心课程,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荣誉教师”称号。
此外,2015年承担国际小学期课程的教师中,来自查普曼大学的贾文山教授由中国人民大学推荐并入选国家第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来自格里菲斯大学的马克林教授2014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由中国人民大学推荐并入选2015年度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来自耶鲁大学的本杰明教授2015年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陈雨露校长为荣誉教师代表及入选国家和学校重要人才项目的专家颁发证书。
开学典礼后,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为现场师生带来了民乐专场演出,向来自海内外的师生表达了诚挚欢迎。
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国际小学期将于8月2日结束,计划开设135门课程,包括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学科通识与学科前沿类课程、中国文化普及课程和语言强化培训课程等四大系列,课程主讲教师140名,其中112名为海外教师,均来自海外一流高校。学校还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国际交流等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于2009年开始创办国际小学期(暑期学校),核心课程对全体在校学生免费开放,同时面向全球招收国际学生,对国内高校学生实行开放注册。学校组织核心课程和语言培训课程,邀请国际一流大学和本校优秀师资主讲,除汉语语言课程以外,采用全英文授课。各学院还将举办各种特色教学、培训项目和国际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