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人民大学—芝加哥大学国家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

01.07.2016  03:40

6月24日至25日,“第一届中国人民大学—芝加哥大学国家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和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联合主办。

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和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杨大利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刘元春院长强调,“中国模式”研究是中国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模式的讨论要在历史的、发展的和全球化的视角中展开。

(刘元春执行院长)

杨大利主任介绍到芝加哥大学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持续地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对中国的改革转型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

(杨大利主任)

会议邀请了海内外政治学领域的三十余位知名学者,通过六个专题对以“中国模式”为主题的国家治理展开深入交流。

第一个专题是“解析中国模式”,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清华大学贝淡宁教授(D. Bell)讨论了中国的贤能政治,认为它比西方自由选举更能选拔出优秀政治领导人。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海贝勒教授(Thomas Heberer)认为中国从建国至今已经发展到发展型国家3.0版本。美国爱荷华大学唐文方教授认为,群众路线是具有社会契约性质的国家—社会连接,它与中国现有较高的社会资本构成现有的韧性体制。中国人民大学杨光斌教授提出民主集中制就是中国模式的核心制度。民主集中制发展到改革开放以来的3.0版,民主与集中呈均衡化方向发展。下半场,美国著名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部主任甘思德研究员(Scott Kennedy)认为,“十三五”计划的改革目标是经济上的再平衡与政府-市场的再平衡,这对中国政府提出巨大挑战。台湾政治大学寇健文教授指出机构、创新、媒体传播以及军中反腐力度的加强有效整肃了军队。中国人民大学王续添教授提出中国模式的“充分现代”社会意蕴,复旦大学苏长和教授则认为中国政治具有“”的精神,互联互通,这对于全球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个专题是“中国政治的适应性变革”。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认为中国可调适的治理模式源自内生的公共建设、武装防御和社会管理等需求。清华大学方朝辉教授指出当前政治理论忽略了以德治国、风化效应、政教合一等儒家治道思想。中国人民大学任锋教授提出通过纵向比较才能发现中国文明体的法政秩序机理。中国人民大学张广生教授提出中国模式的崛起需要重视其儒法传统,包括天命民本、社稷担当、贤能理政三个原则。

第三个专题是“国家治理与改革路径”。北京大学徐湘林教授认为,目前中国面临的并非民主危机而是转型危机,需要国家在治理能力和政治体制上进行调试和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卫民教授提出“政策主导”的政治发展范式,强调党政对政策的主导和推动。吉林大学周光辉教授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必要考虑将执政党会议制度化。芝加哥大学杨大利教授认为中国的国家监管体制具有垂直管理、厘清政治责任等特色。

第四个专题是“中国民主的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央政策组邵善波先生强调中国应更多挖掘自身传统文化的基因,构建话语权。中共中央党校肖立辉教授认为,中国政治生态是更强调和合圆融的合作性政治生态,协商的价值就在于此。武汉大学储建国教授提出“政治有机体”理论,认为政治有机体的健康取决于其在整体性、协商性、活跃性和生长性方面的表现。天津师范大学佟德志教授认为中国的民主结构是复合式的,由政治主客体的螺旋性所导致。

第五个专题是“转型时期的公共政策”。中山大学马骏教授和林慕华教授研究发现地方预算分配能够拟合政策的需求。国家行政学院时和兴教授认为,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手段,但需要建立健全多元协作、整体协同、多方协商和多重协力机制。美国密歇根大学高敏教授(Mary Gallagher)提出工业向内地转移将对中国发展轨迹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人民大学聂辉华教授认为中国的矿难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依赖于集中且相对独立的政府监管体系、严格的法律和惩罚、广泛的媒体监督和增强对政府的问责意识。

最后一个专题是“比较视角下的中国政治”。清华大学任剑涛教授通过会议解读分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逻辑。中央编译局杨雪冬教授认为中国语境下的国家“治理”具有以国家为重点、过程长期而曲折等特征。上海交通大学钟杨教授认为应该把中国模式看成是某个分类中的一个案例。台湾大学朱云汉教授研究发现,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对民主体制的期待中,社会公平与良好治理相对自由和参政程序更为重要。南开大学朱光磊教授认为,从“十六字职能”到“两层次职责”的变化可以视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志。

闭幕式上,杨大利主任、杨光斌教授分别致闭幕词。杨大利教授表示研讨会以开放心态对许多根本性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杨光斌教授认为,这次学术交流为我们带来许多新的见识和启发。不可否认,中国模式仍有诸多问题,但如果没有中国模式,世界政治会缺少非常重要的一环。

(杨大利主任、杨光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