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在延安举办校友座谈会

11.11.2015  07:36

11月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组织的中国人民大学延安校友座谈会在延安隆华酒店举办,60多位延安校友参加座谈交流,代表220位与母校“失联”多年的延安大专班校友到会。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为1937年10月诞生于延安的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后,为了回报革命圣地延安老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与延安行署合作办学,为延安培养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在陕西省规定的延安地区录取线上择优录取当年延安地区参加高考的考生,延安行署负责学校建设、管理人员和基础课教师的配备;人民大学制订教学计划,并按计划配备授课教师到延安授课;学生学籍、学历按人民大学专科毕业生注册登记;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由人民大学发给《中国人民大学专科毕业证书》,由延安行署负责分配工作。

30年前的1985年4月26日,人民大学与延安行署正式签订协议。当年即有历史教育、财政金融、工业经济管理三个专业招生,各招40名,共120名。9月23日在延安枣园裴庄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时任副校长李文海代表人民大学出席并讲话。1986年9月,又有国民经济计划和农业经济管理两个专业各招生50名,共100名。1987年7月与1988年7月,两届学生如期毕业后,合作结束。人民大学在延安办学三年,共培养220名合格毕业生,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制约延安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历史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的问题,为延安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终止至今,近三十年来,扎根在最基层的这220名人大校友,身份认同发生了无法避免的混乱,陷入一种难以说清的身份认同危机。由于合作时间太短,延安离北京太远,时过境迁,220名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基本中断,实际上处在“既无母校又无老师”的尴尬境地。尽管如此,这些校友始终坚守人民大学的校训,恪守“总要对得起‘人大’二字”的自定原则,牢记自己是一名人民大学的毕业生,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为延安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今年五一期间,当年给历史班授课的孙家洲教授三十年后重回延安,受到历史班同学的热情接待。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他非常感慨,当即与学院进行了沟通。返回北京后,孙家洲教授积极奔走,促成了今年校庆日由历史学院正式请延安历史班同学返校。10月3日,延安历史班代表刘伟利等五名校友参加了学校的校庆日暨校友返校日活动,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陈雨露的接见。历史班全体同学为母校赠送了珍贵的礼品——陕北剪纸。

11月4日,座谈会如期举行,标志着220名在延安的人大校友终于真正回归母校的怀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教授,校友会秘书长郭海鹰、副秘书长裴晟和人民大学陕西校友会会长张彦峰等出席此次中国人民大学延安校友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由计划班同学、现延安市纪委驻市交通局纪工委书记郭明杰校友主持。首先由历史班同学、现延安文学杂志社社长魏建国校友作全面汇报,从渊源、演变、感恩、建议、希望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人大延安办学的全过程,表达了对母校和老师们的感恩之情,特别是对孙家洲老师表达了真诚地谢意。他代表全体同学向母校郑重提出建议:一是将人大延安办学历史正式纳入校史,在今后活动中邀请延安校友参加;二是正式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延安校友会;三是以延安校友会为纽带,在人民大学与延安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广泛开展校市合作,努力促进人大与延安的共同发展。随后,原历史班同学、现延安市宝塔区文化局副局长付鹏飞校友,原金融班同学、现延安多邦集团公司总经理梁振明校友,原工经班同学、现中国人民银行延安市中心支行纪检书记王延胜校友,原计划班同学、现延安市发改委总经济师常成炜校友,原农经班同学、现人保财险延安分公司营销部副经理卫春山校友,分别代表各班同学发了言。

座谈会上,孙家洲教授作为30年前来延安授课的教师代表,回顾了“在寡情的世界里深情地生活”的经历,展示了他多年来珍藏的人民大学在延办学开学典礼照片、毕业纪念册、书信等资料,并感谢延安的同学们,“一是坚定了我当大学老师的信心,二是师生感情上的互动给了我工作和生活上的莫大的鼓励”。

郭海鹰秘书长介绍了母校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学科和校友的优势,希望大家加强沟通交流,推动延安与人大的市校合作,以此促进地方校友组织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