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第二届“向世界传播中国”新闻与传播学国际研讨会
2月21日,由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协办的第二届“向世界传播中国”新闻与传播学国际研讨会在特拉维夫大学Raya and Josef Jaglom礼堂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美国查普曼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特拉维夫大学校长助理Orly Fromer,以华传媒中心创始人兼主任裴则男(Alexander B. Pevzner),特拉维夫大学中以大学生和以色列各界人士约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同探讨中以新闻媒体发展与国际传播等议题。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如何提升国际形象、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传播新秩序”,来自国内外的十二位知名学者先后就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传播、外媒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变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讨论,并重点就孔子学院的发展模式与成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在会上致开幕词)
本次研讨会由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以方院长郭志松(Asaf Goldschmidt)博士主持。郭志松博士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特拉维大学孔子学院一直致力于立体化的汉语教学和广泛深入的中以学术交流,此次会议是特大孔院推动中以学术合作和丰富汉语教学模式的良好契机。
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石熬睿(Ori Sela)博士在开幕演讲中梳理了中国近代报纸杂志发展的历史,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史学资料。以色列汉学家、以色列以华传媒中心创始人兼主任裴则男随后对新中国成立后媒体发展及当代新媒体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他提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媒体呈现飞跃式发展,当前中国各类新媒体在数量及影响力方面作用日益突出,中国媒体已成为世界媒体发展进程中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石熬睿博士与裴则男先生接受现场提问)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镇之在会上提出,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的发展可以为中国文化中心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推动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着重分析了外媒对孔子学院的形象建构,认为现今外媒对孔子学院发展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相关报道显著增多,已成为国际传播领域一个显著的议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润泽也提交了论文,对孔子学院在中国国际传播与交流领域中的角色和战略地位提出了自己的分析。
(清华大学教授郭镇之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日内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常江在会上就跨文化语境下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历史梳理,提出了中国形象的两极化趋势,为塑造中国形象提供了借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座教授、美国查普曼大学教授贾文山在会上阐释了中华文化三期“三教合一”理论,揭示出中华文化中重视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的特征,为中华文化融入国际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大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就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生态与媒体秩序分享了其观点。此外,南京大学周雷研究员、韩丛耀教授、季芬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陈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谢耘耕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交换生周奕凤等人也分别就媒体对抗式报道、中国城市形象传播、中国社交媒体发展、外国国家形象塑造方式对中国的启发等话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常江博士分析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中国学者接受现场提问)
研讨会在每一专题结束之后,设立有自由讨论环节,中以学者就中国媒体发展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果的讨论,展现出双方学者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观点。
(以色列学者现场提问)
2014年1月,首届“向世界传播中国”学术研讨会在美国纽约举行,会议由哥伦比亚大学孔子学院与纽约州立大学视光学院孔子学院主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协办。此次举行的第二届研讨会延续了首届“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与西方文化的和谐共存与对话”的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国际传播中报道方式、理论概念、叙事手法等具体议题,增进了以色列学者、媒体对中国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