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联合在人民大学举办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图片展
5月6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访问俄罗斯并出席俄方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前夕,“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图片展”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开幕,图片展由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和俄通社—塔斯社共同主办。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书记张建明出席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主持开幕式活动。
开幕式上,陈雨露校长代表学校致辞。他指出,举办“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图片展”是为了重温那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苏联卫国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都留下了深重的苦难,但同时也都被赋予了最耀眼的辉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挽救了人类文明,促进了各国人民思想上的巨大觉醒;改变了世界格局,推动制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俄两国相互支持、风雨同舟。这种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情感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坚实基础,也是中俄世代友好的精神积淀。
陈雨露校长说,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在中苏友谊中成长,在中俄人文交流中取得丰硕成果。我们回忆历史,是为了信仰正义、信仰和平、信仰未来,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在致辞中表示,每年的5月9日,俄罗斯和前苏联国家都会举行纪念活动庆祝卫国战争胜利。胜利日是俄罗斯人民的神圣节日,几乎每个俄罗斯家庭都有前辈参加过卫国战争,他们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才使我们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数千万人的死亡,人类为取得卫国战争及二战的伟大胜利付出了沉重代价,这段历史是二战战胜国史册上极为重要的部分。中国和俄罗斯分别是二战亚洲和欧洲主战场,为战争胜利付出了惨重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他希望本次图片展能让人们更多了解二战历史,更深刻地认识到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杰尼索夫大使与陈雨露校长共同宣布“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图片展”开幕的同时,象征着和平的白鸽展翅高飞。开幕式主持人王利明常务副校长介绍,铭记历史是为了杜绝人类浩劫的重演,更是为了信守对持久和平的承诺。放飞白鸽,是希望白鸽能够承载着中俄两国人民及世界各国人民对友谊的珍视与憧憬、对幸福的追寻与期盼,飞向更加光明、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次展览是俄方首次在中国大规模集中展出与二战相关的照片,俄通社—塔斯社提供的近70幅珍贵历史照片,均拍摄于1945年至2014年。展览分为“满洲里:共同胜利的历史”和“胜利1945:70周年伟大节日的历史”两个主题,前者真实再现了“二战”期间中苏两国联合战斗并最终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重要而珍贵的历史场景,后一个主题则生动展示了历年来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日纪念活动的场景。展览将持续至五月底收官。
开幕式前,陈雨露校长、张建明常务副书记、王利明会见杰尼索夫大使,就进一步推进中俄两国教育文化交往进行深入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郑水泉,国际交流处处长张晓京,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关雪凌,俄罗斯研究中心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四百余名人大师生代表共同见证仪式。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塔斯社、透视俄罗斯等二十余家中俄媒体对开幕式进行了现场报道。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俄两国将共同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本次展览正是在这一框架下的文化交流活动。今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和学校自身的传统优势,举办包括系列讲座在内的各种庆祝活动。同时,作为中俄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者,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深化对俄合作,积极拓展与俄罗斯高校的学术交往与师生交流。
图片展开幕前夕,4月23日至25日,张建明常务副书记率团访问俄罗斯,就推进中国人民大学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共建“俄罗斯中心”工作、今年与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合作举办“中俄高级经济论坛”等事宜进行深入交流。
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与俄罗斯和前苏联有着深厚的交往历史,已成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俄合作的“领头羊”。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正是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在中苏两国领导人反复商洽和亲自关怀下,于1949年12月正式决定组建一所以莫斯科大学为样板的新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接受苏联先进的建设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将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中国的各种建设干部。从1950年到1957年,学校先后聘请了98名苏联专家,他们为学校各类计划的制定及各项制度的创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民大学同俄罗斯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伴随着两国关系跌宕起伏。改革开放后,随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国人民大学同俄罗斯之间的交往也逐步恢复正常。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日趋紧密的今天,学校始终将对俄交流作为学校国际交流的重点之一。1984年至今,共有220名俄罗斯籍学生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或结业。学校设有俄罗斯问题研究团队,由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原苏联东欧研究所)和经济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两个机构组成。中俄高校建立的友谊和学习俄语的传统也在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得到了延伸。作为人大成立最早的专业之一,俄语系已培养数百名毕业生。中国人民大学还同莫斯科国立大学、人民友谊大学、国立圣彼得堡经济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俄罗斯一流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互派教师,共同举办学术论坛和学生互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