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第20期顺利举办
12月28日上午,第20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人文楼举行。本期工作坊以“中共社会思想史研究前沿”为主题,由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冬梅,中国社会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冯军旗、副研究员吴超,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学勤分别担任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李文为特邀评论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学勤担任主持人,岳明君等中共党史学科教师、研究生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央党校等校外博士生共30余人参加研讨。
本期工作坊聚焦中共社会思想史研究前沿,从具体的问题出发进行讨论,包括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的论析、对新中国初期中共干部管理思想的考察、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探讨以及学科建设视野下的中共社会思想史研究,旨在丰富中共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学科内容,推动学科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冬梅和大家分享了她研究中共社会救助思想的方法和体会,介绍了该领域研究的资料来源。在此基础上,又详细分析了社会救助的宏观概念、社会救助途径及对社会救助客体范围的认定,且在厘清社会救助思想的体系后,着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在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 高冬梅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思想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亦极富有创新性,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
中国社会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冯军旗从中共干部管理思想的背景起源和内容表现出发,结合自身所做的田野研究,介绍了新中国初期的党管干部思想、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思想、分部分级管理的思想、大量培养大量提拔的思想、专门机构和政治运动相结合的干部监督思想,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
中国社会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吴超首先回顾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路径,鉴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存在对策建议多而基础研究少以及缺乏历史学的视野和历史分析的问题,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演进进行了全方位讲解。随后,他从目标、主体以及方式三大角度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共社会治理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研究进行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总结。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学勤从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自觉、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实践性和阶段性三方面展开,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她客观分析了以往学界对“社会思想”概念界定以及现有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成果,提出应整合“社会思想”研究的官方、士林和民间三个层次,开展中共社会思想史的研究,而在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的过程中,要把三者统合为一体。她强调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是中共党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实践性与阶段性特征,指出在实际研究中,学者需要将思想从社会实践中抽绎出来,着重考察思想与实践之间的互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李文进行了点评,高度肯定了四位主讲人的研究成果,并分别提出了建议。强调对涉及的有关概念需要进行界定和辨析,写好社会思想史就要处理好“大社会”和“小社会 ”的关系,研究“大社会”中的社会设计、社会蓝图、社会理想是什么,也需明晰“小社会”所包含的内容与边界,更进一步要明确中共社会思想史的主线;对中共社会救助思想、干部管理思想以及社会治理思想的研究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研讨会成为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的会议。
自2013年10月创办至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举办了20期,工作坊专刊《青年党史学者论坛》结集出版了3辑,在校内和青年学人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