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社会时代》将播出
光明网北京9月20日电(记者张景华)“ 北漂”青年如何从“蚁族”成为社区“青年汇”骨干,机关食堂为何会对社区居民开放,“草根”组织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专业社工因为什么而坚守,“心目影院”如何给盲人讲电影,社区居民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民主自治……9月22日至10月7日,大型电视纪录片《社会时代》将在北京电视台等开播。
《社会时代》是一部力图反映中国社会现状、总结社会工作经验、探讨社会问题解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以宏阔的视野、严谨的态度,真实纪录了社会中国的历史变迁、社会工作的艰辛探索,描绘了纷繁的社会现实和美丽的社会和谐梦。
《社会时代》共分6集,包括《城市化》、《幸福圈》、《活力源》、《社工情》、《公益行》、《和谐梦》等,编创拍制历时3年。
该片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电视台联合推出。主题歌《手拉手》诚邀“好声音”歌手公益演唱。
第1集《城市化》
这一集讲述了几位在北京打拼的外来人员的故事。胡来宏从一个“盲流”成为朝阳区高碑店古典家具经营商,“北漂”青年庞迪从“蚁族”成为社区“青年汇”骨干,福建打拼者阮兰桂的企业得到商会党组织帮助后健康发展。片子也反映了“孙志刚事件”对人口流动制度的冲击波。然而,本集的主旨并不在于介绍几位流动人口的个人故事。通过对专家和管理者的访谈以及编导的诉说,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和现实: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人口流动潮对城市、对国家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流动人口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需要理解、尊重和关爱;另一方面,城市化后的人囗、资源、环境突出矛盾又不可忽视,“大城市病”迫切需要治理。而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政府乃至市场是不够的,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从而,社会工作应城市化而生,随社会时代而来。
第2集《幸福圈》
这一集把镜头对准了基层街道社区。身为北京市朝阳区朝外街道工委书记的武清林,为解决居民困难,为帮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生计,为向私企提供服务,为推动成立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为建设“一刻钟便民服务圈”,而费尽了心血。西城区月坛街道办事处得到广电总局的帮助,机关食堂对社区居民开放,解决了社区老人吃饭难的大问题。德胜街道流动售菜车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牛街清真超市的建立,消除了回族居民在食物采购上的顾虑,社区卫生服务站对社区老人体贴入微。网格化为社区提供了广泛覆盖的快捷服务,把社会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老百姓的“幸福圈”越来越让人充满幸福感。与此同时,本集透过专家点评、领导访谈和编导讲解,突出了一个时代主题:社会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要以百姓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当然,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政府工作重心要下移,领导干部作风要转变。
第3集《活力源》
本集从介绍为孤独老人提供心理服务的社工组织“爱心传递热线”导入。老人心理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而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社会工作所需要的个案式、小组式等工作方法,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专业性强,政府机构或企业单位又难以承担,“爱心传递热线”组织们恰恰填补了这样一个空白,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与此同时,同许多“草根”组织一样,这个民间公益组织的成长过程也很艰辛。光鲜背后有苦涩。另一个案例是名为NPI的民间公益公益组织,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出了一个成功模式,成为遍及全国的社会组织孵化机构。再一个出现在节目中的是“巧娘工作室”,在北京市妇联主导下,使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中年女性成为巧娘,不仅提供了生计,而且发掘了个性潜能,受到妇女的青睐和社会的点赞,为在新时期如何延伸人民团体手臂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供了形象注脚。围绕这些案例和大量翔实的关于社会组织发展的统计数据,社会工作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在节目中各抒己见,大家的观点聚焦到一个共同方向:党的十七大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社会组织建设独立成章,打开了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闸门。在社会时代,社会组织已成为继市场经济之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活力之源。
第4集 《社工情》
社会工作是老话题,但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在中国还是新身份。本集通过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几代社工的典型事例,描绘了中国社工发展的轨迹,展现了广大社工的爱民情怀。开篇用一系列老人面临的极具个性的困境,掀开了内容表达的帷幕。然后介绍了老一代居委会主任王士良、新世纪居委会主任殷金凤、新一代专业社工张刃、社工事务所创业者张跃豪的感人故事和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透过他们的眼睛,描绘了一幅幅底层群众生活画卷;通过他们的言行,展现了一幕幕感人的社会故事。专家们也言简意赅地为观众勾画了中国社会工作的简要历史,对比了东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种种差异,从中发现了我们的优势与不足,并尖锐地指出,当代中国社工不仅要有热心,还必须具备特定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社工情、对社会的爱心才能结出硕果。另外,编导还通过对几年来北京市社会队伍建设的介绍,使人深切地感到,北京社工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第5集 《公益行》
志愿者是社会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本集以细腻的手法,重点讲述了投身志愿服务的两个典型事例。郑晓洁、王伟力夫妇抛家舍业建立“心目影院”,吸引众多文化名人义务为盲人讲电影,建立红丹丹文化交流中心,发展盲人教育文化事业。张勇与他的蓝天救援队,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民间救援组织。他们有着共同的公益事业追求,也经历过相同的发展困境,而共同迎来了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发展的春天。节目告诉我们,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取得新的大发展。“公益行”不仅成为北京社会工作的品牌活动,而且日渐深入社会人心。专家们结合上述案例,从道德转型的角度,分析评价了志愿者大量出现的意义,提出随着社会工作需求的不断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现代社会的建立,道德体系面临从个人自律、提倡个人做好事,向通过制度性安排、成为一种社会力量方向发展。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不仅可以使个人做好事的愿望成真,而且可以使社会公益事业在制度保证下结出硕果,让社会公益大行于天下。
第6集 《和谐梦》
这一集是系列片的结束篇章。在本集里,专家和管理者站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从不同维度就社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分析、阐述。一致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剧增,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愈益彰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美国家吃过忽视社会工作的亏,也有了几十年来的成功经验。作为后发国家,中国要避免重蹈一些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覆辙,要借鉴有益做法,要通过构建社会和谐,来消解发展道路上的潜在风险。本集特地使用了三个典型事例:一是北京市在全市推广“阳光中途之家”模式,帮扶刑满释放人员;二是张淑琴等兴办太阳村公益机构,为服刑女犯人未成年子女提供集中救助;三是朝阳区麦子店按照民主自治创设群众代表以民主议事的方式决定公益投资项目的举措。分别从为特殊群体服务和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两个角度,注脚了社会工作在消除社会矛盾、完善社会治理、构建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诠释了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实现各类人群全面覆盖的准则。最后,节目荟萃了一些专家和管理者对中国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愿景表达,以开放式结尾,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紧接着,主题歌《手拉手》在“好声音”歌手的演义中,为我们奏响了实现中国社会和谐梦的时代进行曲。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