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生态建设大旗舞长空 绿色发展大路行渐宽

22.01.2016  09:15
   中国林业网1月22日讯     在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中,绿最吸引眼球,因为它是自然的底色,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品质。生态何其珍贵!在大兴安岭这片土地上,人们慢慢察觉,我们的生活正回归到最初的美好,那便是:青山、绿水、好空气。
      走在兴安大地,抬眼望,满目皆是绝佳的生态画卷,绿浪翻滚、连绵不绝,无人不沉醉于这片浓浓的绿中。
      全面停伐之后,作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国家重要木材战略储备基地,防火工作仍然是大兴安岭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每年春秋两季防火期前,大兴安岭都会召开全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宣传工作,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在重点入山检查站安装了80套视频监测系统,防火期内实行全天候24小时检查、巡护、监控,昼夜对过往行人、车辆进行全面认真检查和影像登记,切实履行火源管理第一道防线的职责。全区各主干线、支岔线均有巡逻队执行巡护和监控职责,对非法入山人员一律进行查处。目前,在林火监测上形成太空中有卫星探视、高空有巡护飞机、地面有瞭望塔和巡护队的立体交叉监测网络,综合瞭望覆盖面达到95%。“十二五”期间,大兴安岭年均林地过火率仅0.0036‰,远低于1‰的省控指标,重、特大森林火灾次数明显减少,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维护林区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相继开展“防火责任落实年”、“制度执行年”、“火险隐患排查年”等活动,使各项森林防火制度和责任得到有效落实。2015年,取得了全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为有效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大兴安岭持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争取中央投资项目资金1625万元,组织实施了《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兴安岭森林鼠害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5年,深入开展了全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为95.98%,成灾率为零,无公害防治率为100%,种苗产地检疫率为100%,圆满完成国家林业局下达的“四率”指标。
      在营林监管方面,全面加强营林生产全过程监管,重新明确了营林生产三级检查验收制度,规范营林生产组织形式,推动建设以职工为主体、成建制、稳定的专业化营林队伍,出台了《关于加强和规范营林生产组织的实施意见》。营林生产队伍实现了从生产人员社会化向以林区职工为主体的专业化转变。采取分级、分层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全年举办培训班113期,培训人员19498人次。全区营林生产人员整体水平及专业素质大幅提升。大兴安岭林木种苗管理站、森防总站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北极村国家森林公园获得“全国30家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荣誉称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居住发展的根本,为此,大兴安岭致力于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记者在地区环保局了解到,2015年,通过对城镇空气质量监测和重点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月报,得出大兴安岭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为340天。同时,结合自身承接能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为目标,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定了全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并认真指导县区开展工作,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加大重污染天气环境监管工作力度。
      深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初步建立了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2015年,大兴安岭共获批国家级生态村6个。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截至目前,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36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1处(含野生药用资源保护区3处)、地级林业保护区20处。总面积由“十一五”末期的151.68万公顷提高到“十二五”末期的224.89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27.12%,其中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118.66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14.31%。
      在全球都提倡保护生态的大环境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渐成风尚,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已化为大多数兴安人的自觉行动,对生态兴安的呵护,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勾勒出生态兴安的动人剪影,兴安人正在以生态建设为支点撬动着幸福的生活。(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