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引才聚力促林区转型

17.02.2016  09:51
      “灵芝形状有残缺、木耳出耳率低、培育的蘑菇不理想……”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食用菌基地负责人为此十分焦急,深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2015年8月末,食用菌和生物工程专家、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张介驰应约,专程来这里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
      这是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柔性引进人才的一个缩影。
      为吸引人才,大兴安岭积极创新改革,增强国有林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出台了《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支持政策、支持对象条件、奖励拔尖人才、培育人才体系等内容,极大地激发人才活力。
      大兴安岭地委书记贾玉梅说,要充分利用省地出台的人才政策,引进高端人才,运用市场机制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抓好人才的管理、使用、培养、教育,使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的释放,为林区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借助外力柔性引进人才
      在林业局工作的李先生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由于当地没有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年年上省城看病很不方便。他告诉记者,听说省城大医院的专家今年帮助大兴安岭建立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以后看病不犯愁了。
      为便于林区百姓就医,大兴安岭地区医院先后与省内多家医院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请进专家义诊或长期留在院内对重点科室新技术、新业务、新项目的开展进行传帮带,目前已长期引进专家7名、临时邀请专家15名。
      据测算,如果正式聘请22名专家级别人才,预计发生的住房安置、人员工资、福利奖金等支出将达到600万元,而柔性引进人才一年仅花费50余万元,大大降低了医院的管理成本。为此,地区行署在2014年一次性提供30万元引才资金的基础上,2015年又拨付1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医院柔性引才。
      大兴安岭非常重视吸引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借助外力,柔性引进人才,对口解决技术难题。几年来,先后有多名来自省科学院、林科院等部门的从事寒地浆果、天然产物提取应用、森林育种、病虫害等方面的专家,深入到林业生产的种植基地、实验场所现场指导,面对面地破解技术难题。
      呼玛县水产站长代明山介绍说,呼玛县冷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受技术制约,水产养殖业难以大规模发展。自从实施柔性引进人才政策后,他们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取得联系,聘请水产养殖副教授尹海富到呼玛县挂职科技顾问,不仅解决了养殖技术方面的难题,更关键的是水产业发展有了方向。
      大兴安岭外聘的两位地质专家先后深入到全区,对一些找矿靶区进行实地踏勘,筛选出6处有前景区块申办探矿权。经3年多的技术攻关,呼玛县胡通河355高地和泉盛沟613高地金属矿普查项目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大兴安岭国林矿业公司经理郭长福说,矿业专家使我们的矿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创新举措集聚紧缺人才
      “大兴安岭地处偏远、人才匮乏,人才问题是制约发展最大的难题。要想解决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等系列难题,关键在机制、在政策。”大兴安岭地委组织部长富立波说。
      大兴安岭实施重点人才项目资助扶持计划,扶持与林区重点产业项目、重点民生工程、重点科技研发相关的人才项目。每年有计划地扶持1至3个创新创业团队,支持3至5名创新创业带头人。
      为集聚紧缺人才,大兴安岭明确5年内,每年集中引进全日制本科以上毕业生100名。规定对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全日制博士生,签订协议在林区工作5年以上的,企业可直接聘任中高级领导职务。对引进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签订协议在林区工作5年以上的,补助6万元,引进的博士生补助10万元。
      他们规定,对引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实施创新项目并获得突破性成果,在全国或全省具有领先地位,应用推广达到预期效果的高端领军人才或团队,本级财政一次性奖励50至100万元。对签订不少于5年劳动合同并切实履行合同义务,突破林区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或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矿产业除外),实现新增年税收4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人才,本级财政可按新增税收的百分之一的比例进行奖励。对落户林区海外及留学归国的高层次人才,签订协议并工作5年以上的,给予每人20万元生活补助。外聘院士在聘期间每月补贴2万元。柔性引进省级以上专家或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年补助每人不少于10万元,用人单位补助80%,本级财政补助20%。
      目前,按照新的政策,大兴安岭地区已兑现落实引进硕士研究生安家费51万元,成功与国家林业局干部管理学院签署了干部教育培训战略合作协议,并实现了与哈医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王伟明等高层次人才的对接与合作。
      可以预见,创新“引才”举措,必将为林区带来新的人才引力。(闫捍江  记者  刘大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