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全面禁伐,我国重点林区转入全面保护发展
4月1日起,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的天然林全部停伐,这标志着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发展的新阶段。
3月31日,随着回荡在山林中的最后一阵油锯声缓缓停止,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也停止了长达63年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历史。
3月底的一天,内蒙古大兴安岭图里河林业局西尼气林场301小工队的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一天紧张有序的工作。
蜿蜒的山路、苍劲的林木、起伏的远山,构成一幅苍劲壮美的画卷。1952年,新中国林业采伐的第一声号角从图里河林业局吹响,63年过去了,这里迎来全面停伐的最后时刻,工人们正在认真完成最后一次采伐任务。
从4月1日开始,昔日响彻山林的“顺山倒”号子和隆隆的机械轰鸣,将不复存在。
工人转岗,将承担森林抚育、更新造林等任务
“吱嘎嘎……”一棵一抱粗的大树应声倒地,枝叶震颤着发出“哗哗”的声响。油锯手刘连军伸出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树干,让工友用手机为他拍了张照片。“这也许是我这辈子伐倒的最后一棵树……”刘连军望着倒在地上的大树,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油锯,若有所思地说,“和油锯、大树、拖拉机拍一张照片,留下一点回忆”。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地处祖国最北端,地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的9个旗市,林业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27 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7.44%,活立木总蓄积9.5亿立方米,总面积、活立木总蓄积居东北、内蒙古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之首。
上世纪80年代初,刘连军从父亲手中接过油锯,经他手伐倒的大树不计其数。现在,他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年轻的时候砍倒一棵大树有一种成就感,可是现在却觉得可惜。一棵大树长成需要几十年,砍掉却只要不到一分钟。”他说。
“在山上干了半辈子,停伐之后干啥?”记者问。
“刨坑种树呗!”这位憨厚黝黑的东北汉子并不担心未来的生计,“停伐后,有产业,咱心里有底儿,今后日子会更好”。
据悉,停伐后,目前直接从事木材生产的2.5万工人将有七八千人转岗进行森林管护,剩下1万多人面临分流,承担森林抚育、更新造林、森林培育的任务。内蒙古森工集团将向国家林业局申请,增加森林管护、抚育、培育的面积,让林场变成管护站。身体状况比较好的职工,还可以加入到森林防火的队伍中。
停伐将带来更大的效益
深入森林深处的伐木工队,随处可见锈迹斑驳的机械和使用多年的老旧斧锯,陈旧的生产工具仿佛无声地等待着伐木时代的终结。工棚中,工人搪瓷缸子上的醒目标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还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辉煌的过去。
63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共为国家提供了2亿多立方米的商品材和林副产品,上缴税费200多亿元。上世纪90年代末期,木材年产量曾达 380万立方米,是国家同期投入的3.8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高的年份,林区财政上缴曾占自治区财政的半数以上。“这就相当于用剃刀把宽1公里、长 380公里的森林剃掉了。”一位老林业人形容。
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响应国家号召,林业工人开始放下斧锯,木材年产量降至目前的110万立方米。通过天保工程的实施,截至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覆盖率比开发初期提高了近23个百分点,森林面积净增87.8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增加1.83亿立方米,森林数量明显增加,森林质量显著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森林多了,为什么还要停伐?
“因为通过抚育,虽然幼龄林、中龄林数量增加了,但可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少了。”内蒙古森工集团总经理、林管局局长巴树桓介绍,开发初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可采伐的成、过熟林占50%以上,而目前仅占20%左右。森林的蓄积量在增长,但可采伐的森林数量在下降。虽然按照目前的森林生长量测算,完全可以支撑每年110万立方米的木材生产,但停伐后带来的生态效果,意义将更加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