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专家为传承保护京津冀非遗文化建言献策
中新网北京新闻7月13日电 (记者 尹力)当下应如何整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如何深度发掘和阐释这些文化遗产的内涵,并以此推动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和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13日,“仰望非遗——京津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多位专家围绕上述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研讨会是北京市文联“2018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活动的第四场,旨在全面了解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状,深入探讨三地“非遗”联合保护的现实意义与实现途径,进一步扩大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的影响力,发挥文艺评论对文艺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会上,北京民协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提出,目前官方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看得过重,有的地方甚至矫枉过正,还有不少专家强调非遗需要原汁原味的保护,不可对其进行改变,其实这是不对的。在他看来,非遗的传承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护非遗最重要的还是为了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
刘铁梁表示,所谓的非遗传承人不要为了非遗活着,也不要过度在乎传承人这个名号。民俗学者更应该端正态度,向老百姓学习,不能把自己自视甚高,使得民俗保护脱离生活了,要超越非遗,回到生活中考虑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深入研究生活整体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才是真正核心的问题。
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张勃提到,非遗要分清几个概念,一是非遗代表作,其中的非遗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不同的概念。还有纳入到不同级别的名录中的项目,很多代表性的项目都是为了提醒人们关注其体现的优秀文化,并对它们进行传承及利用。文化不是固定在某个区域上,是流动的,但从工作的层面上,京津冀地区可以通过博物馆、民间工艺之间来联合,可能都是非常好的非遗保护路径。
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黄仲山表示,非遗文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合作基础,但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都是从交通、经济综合治理方面来谈,但其实三地在这些差距还很大,文化方面的差别反而不大,这个领域的交流合作能在平等互利方面做到最好,合作前景也是最大的。
黄仲山认为,非遗文化合作对三地的近期和长远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首先在文化旅游工艺品方面,北京的演出市场很大,只要是大型的展演展览,一般很多都会有京津冀这个板块,还有固定栏目如京津冀戏剧联展,都做得不错,形成了一系列相对成熟的模式。
多位专家提到,京津冀三地山水相依,地缘相接,不仅具有地理上的整一性,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许多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表现出明显的同源共生、相通共享的特征,存在交叉传承的基因,承载着共同的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因此必须在活态传承流变当中发展。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市文联研究部、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北京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密结合当下北京地区文艺新形势新任务展望未来,开展更多理论研讨活动,积极发挥文艺评论对文艺繁荣的促进作用,为打造新时代首都文艺高峰贡献力量。(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