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840多个村没有卫生室
“基层医疗服务网络不健全,不少大区竟然还有医疗机构‘空白村’;医护人员‘吃皇粮’,待遇低,积极性差,人才流失严重。”日前在市政协提升村镇医疗服务能力界别协商会上,政协委员聚焦村镇医疗服务队伍,建议改革工资支付制度,提升村镇医护人员积极性,让他们体面地留在乡村医疗机构。
市政协教文卫体委课题组提交的调研报告道出了如今村镇医疗工作的窘境。目前全市尚有840多个行政村没有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14年底,全市每千人拥有4.06名医生,比率已超过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但分布很不平衡,大部分集中于城区大医院;基层医疗人员相对不足,如顺义区一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仅有1-2名医务人员,2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未能正常运行,有的镇卫生院向下属服务站派不出医生,形成有站无人的“空巢站”。
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委员说,“留人留不住,乡村医生没积极性”已经成为目前阻碍村镇医疗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他认为,“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是导致积极性差的一大原因。这一政策在施行之初确实使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更有保障,解决了当时基层医疗机构连工资都发不出的窘迫。但随着社会发展,开始显现出与现实不相适应的情况,其缺乏奖惩机制,医疗收入全部上缴财政后,绩效工资总额设置较低,导致每年增资额度有限、缺乏正常的增长机制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等。
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邓小虹也有同感。她说,要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积极性,让他们生活得更加体面,就要打破现在“吃皇粮”的格局。要做到这一点,不是简单地以行政命令方式来提高工资,重要的是改革村镇医疗服务人员工资制度,形成长效增长机制。
她建议,除保留部分基本工资保障外,增加医护人员的医疗项目收入。可以参照平谷区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工作试点经验,村、镇医生与辖区内居民签约,每个医生“包人头”进行服务,有关部门按人头付费给医生,若医生对居民健康状况维护得好,医疗费用结余可以适当补助医生的收入,从而提高医生工作的积极性。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