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同显“文艺范”120多个中外设计展进驻大栅栏
“设计之旅——大栅栏设计社区”将持续至10月7日,120多个中外展览和活动,落户京城胡同。图为瑞典设计师设计的“萤火虫灯”,以解决胡同照明。(摄影:中新社记者 熊然)
“设计之旅——大栅栏设计社区”将持续至10月7日,120多个中外展览和活动,落户京城胡同。图为民众参观展览。(摄影:中新社记者 熊然)
中新北京网9月25日电 (记者 曾鼐)9月的大栅栏,文艺范儿十足。北京国际设计周120个展览和活动,落户京城胡同。中外建筑设计师,联手激活老街新生,探索着旧城改造的新思路。
作为离天安门最近、保留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大栅栏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的大栅栏,是北京久负盛名的一条商业街,它的命运却几经风雨:曾被义和团的火把付之一炬,但火后重建,商铺林立、繁华依旧;近几十年,曾一度陷入衰落命运,但2008年翻修营业后,老街重生,成为中外游客来京的必经之地。
近年,随着大栅栏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联姻”,这里也吸引着国内外顶级设计、建筑团队驻扎,带来世界的经验,探索和实践旧城改造的新模式。
今年9月,“设计之旅——大栅栏设计社区”再度亮相,将持续至10月7日。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展期更长,120多个展览与活动,将遍布10余条胡同的70多个地点中。
秋日午后,追随着设计师的步伐,中新网记者踏上了这条“设计之旅”。新颖别致的胡同创意和展览,扮靓了灰瓦老街,频频引发路人的赞叹。
瑞典设计师亚历山大·阿内布林克,一直努力要让“胡同亮起来”。由于不少老旧胡同内缺少公共照明,居民又不愿使用高耗能的老旧电灯,夜间胡同常常陷入一片漆黑。为此,亚历山大与优秀手艺人张国庆合作,打造了一款“萤火虫灯”。
亚历山大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人捕荧制灯的传统,即将萤火虫放在半透明的灯罩中,散出亮光。“萤火虫灯”的玻璃外,包着手工缝制的皮制护套,便于携带或悬挂;灯则由手工吹制玻璃和节能Led灯泡组成,让现代科技与传统手工融为一体。
更重要的,“萤火虫灯”可谓一灯多用,既可作手电筒,也可作室内外多功能台灯;可用USB充电,也可以太阳能充电,极大满足了大多居民的用电需求。
对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设计师沈海恩来说,“老旧四合院”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
四合院是北京文化的金字招牌,但老旧四合院的改造一直是个难题。在大栅栏地区,聚集着很多典型的大杂院,院中增建建筑较多,主体建筑毁坏比较严重。如果其中某一户居民,想要单独改造住房,难度也往往较大。
沈海恩和他的团队,则以“内盒院”的创意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内盒院”,就是在现有四合院或房屋内,插入一些预制的模块内盒,形成一个个全新的“小房子”。“小房子”内整合了管线等基础设施,可以满足水暖电等生活需求。
在对传统四合院的更新改造中,“内盒院”的设计能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完整性、少影响现有住户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新的居住环境。如今,越来越多类似的“无创”设计,正在大栅栏诸多老街深巷中推广,不大拆大建,又让老胡同焕发了新生机。
荷兰、迪拜的设计师也在胡同中探索着“可持续发展”。如何让它有干净的空气、水、能源和食物,使城市能够培蕴生活?带着这样的思考,20多位来自中荷两国的顶尖设计师,在大栅栏创建了一个“未来城市实验室”,并推出系列展览、演讲等活动。
这个小型的“实验室”,分享了荷兰设计务实、开放、“少就是多”的设计精髓,也向公众呈现了设计师们建设美好城市未来的革新思维和创造力。
迪拜的设计师们,则颠覆了人们的“奢华”印象。大外廊营8号的继电厂厂房内,具有浓厚中东风情的迪拜设计展,与京城民众分享着迪拜的的传统艺术和追求自然的生活理念。
除此之外,驻扎在大栅栏设计社区的商户们,也一如既往在设计周期间带来了诸多特别的活动,铃木商店的纸塑艺术家鲁艺个展、Triple-Major的五周年特别展览、夏木的“苎麻的剩余价值”邀请展……“设计之旅——大栅栏设计社区”活动将持续至10月7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活动“设计之夜”将于26日在中华世纪坛举行。本届设计周,由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和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联合承办,将举行设计贸易交易会、创新设计服务大会、智慧城市展览论坛等活动。(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