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导览,消弭“看不懂”

12.10.2017  15:41

  这些年,美术馆已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在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京城三座国家级美术馆都迎来了观展热潮。不仅中国美术馆这样的热门“景点”再创参观人次新高,就连此前没那么热门的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也刷新了入馆人次纪录。其实,正是各大美术馆使出新招儿,拉近了展览与参观者的距离,招揽潜在人群,才引发观展热潮。

  黄宇梅便是在这个国庆头一回踏进美术馆的。从事家电销售的她直言,自己对艺术一窍不通,“就是感觉玄之又玄,看不懂也不想看。”偏见的转变,发生在她拗不过小区邻居相邀,带孩子去了一趟北京画院美术馆。“他们为每位参观者都准备了观展攻略和亲子观展手册。有了它们,感觉看展也没那么难懂。”黄宇梅所说的观展手册,正是北京画院此番特意为展厅里正在展出的“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制作的导览册页。手册依据展览的结构划分了四单元,内容包含引导儿童欣赏明清人物画的启发式提问,以及给予孩子的参考答案。负责编印这本小册子的北京画院公共教育部负责人罗元欣介绍,鉴于此次展出作品年代较为久远,而国庆期间观展群体又以非专业观众为主,他们决定为每位进馆的客人备一份导览册,目的就是消弭人们常常感叹的“看不懂”。

  不得不说,如今进美术馆看展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可抱怨“看不懂”的声音也比比皆是。在艺术市场分析学者赵慧生看来,这种“看不懂”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部分作品故弄玄虚,明明言之无物,却偏要显出一副“唯我深刻”的模样;再有一种就是参观者没做任何准备,完全抱着“到此一游”的心态,不认真看自是难懂。“不论哪种情形,一场艺术展览让人看不懂就是失败。”赵慧生认为,“看不懂”的板子还是应该打在艺术家和策展人身上。长年泡在展场的他透露,不少展览连自己都看不懂,“甭说展品本身了,就连展览前言、展品说明文,看着是熟悉的汉字,可压根儿搞不懂其中的意思。

  北京画院展出的“明清人物画展”,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馆收藏的60余件明清时期人物画,大多只有创作者名字,连释文也是寥寥数言,原本很容易让人看不懂。好在策展人薛良分门别类,辟出若干板块,诸如“蛾眉”板块,以南京博物院所藏薛素素《吹箫仕女图》为引领,将明清时期著名女性画家的作品,以及以女性为主题的画作集中呈现,激起不少人的兴致。“北京画院的展览厘清了人们的认识误区,原来中国画史上也不乏擅长丹青的女性画家。”一位参观者在展厅的留言簿上,署上大写的赞。

  参观者纷纷点“”,也不啻于给展览方提了个醒儿。已迁居德国的画家王励頫认为,国内不少展览还只是停留在“为艺术家服务”层面,鲜少考虑参观者接受度的问题。游走于柏林和北京两地的他建议,国内美术展览馆应该向国外看齐,尽可能从展品说明文、展览导览方面花心思。

  在他看来,正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的“艺术之规——德国当代艺术”,在处理专业性和大众对接方面就做得不错。展厅里,从德国当代艺术大师博伊斯的得意门生伊门多夫创作的作品《婴孩图》,到托马斯·德曼德2009年创作的摄影作品《议会》,几乎覆盖了德国艺术当代史上的各个重要时期。王励頫分析,之前在北京也做过此类偏学术性的展览,由于策展不到位,导致观者寥寥,而这次在中央美院却带来超过6000人次的参观量,“赢在策展团队的用心。”据展方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特意邀请了人文领域的学者参与进来,为作品辅以可读性强的小故事。比如人们会得知伊门多夫年轻时参加过左翼组织,对毛泽东心生崇敬,现在的画中还经常出现他的形象。

  中国美术馆的国庆档同样爆棚,参观人次达到3.7万人次。相比北京画院的观展攻略、中央美院美术馆的细化注解,这里的策略更“直接”,安排了一批义务讲解员导览。这里展出的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是全球首个达到100个参展国的美术展览,原本很容易让参观者看得眼花缭乱。“许多人进展厅后下意识会去找每件作品右下侧的释文,其实这是不良习惯!”讲解员小谭传授经验——首先花三五分钟在展厅快速转悠一圈,熟悉展览主题,以及不同类型展品的布设位置,再大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接下来可以多花点儿时间观摩。他笑言,观展比拼的不单是知识储备,还有体力。

  记者手记

  大众美育不是口号

  降低“门槛”才是正道

  如果只是图个热闹劲儿,国内不少美术馆已经不费吹灰之力实现了;可要让大伙儿从馆内走过一遭后咂摸点儿艺术的味道,美术馆要走的路还很长。

  暂不说展览成色几何,单论推出的每场展览,是否真正把参观者的需求考虑进去了,有很多展馆做得并不合格。几家重点美术馆走在了前头,放低姿态,不再摆出一副“爱看不看”的面孔,而是主动作为,想参观者所想,努力为他们看懂展览提供些延伸服务。安排志愿者导览也好,提供配合展览的可读性释文也罢,无疑降低了人们走近艺术的门槛,大众美育也才能不再停留于口号。

  有人会说,看艺术展是技术活儿,如若没有丝毫知识储备,理解起来必然费劲。其实未必如此。美国著名画家罗伯特·亨利就讲过,只要你拥有一颗求知与好奇的心,就能看懂艺术。只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眼界不同,看见的境界不尽相同。无论艺术创作者还是展览策展人,不能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言必称立于思潮前沿,一方面又指责大众审美能力不足,还得从完善服务链做起。既然创作了好的作品,也花心思布设了展厅,何妨更进一步,让前来看展的人们在艺术品视觉冲击之余,收获一份美好。(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陈涛)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