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处老门楼 今年修旧如初
嘈杂的酒吧停业了,养老驿站开门了;凌乱的架空线没了,抬头是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灰瓦和纯净的蓝天。去年4月底,始建于元代的方家胡同开启了全面改造。如今腾退的空间,成了胡同“公共客厅”和“小微空间”,居民活动有了场地,老人吃饭有了养老驿站,买瓜果蔬菜、油盐酱醋有了小型便民服务综合体。6个老门楼已经被列入街道修缮计划,眼见春暖花开,明代古刹白衣庵的修缮计划也将启动,北京砖雕的第六代传承人张彦将“操刀”白衣庵的“修旧如初”。
追求商业价值打破百年平静
65岁的郭淑兰出生在方家胡同65号院,见证了方家胡同从安静变得喧闹,又从喧闹回归宜居的全过程。郭淑兰说,她家门口曾开着一个与居民生活“生物钟”正好相反的酒吧。“一到了晚上六七点就开始热闹起来,一吵吵就是一宿。”晚上出门上厕所,遇见随处小便的酒客是常事。“有一天我老伴出门,看见一个喝醉的老外居然爬上了树,真是吓了一跳”。在方家胡同,不少居民都有着类似的烦心事。
据统计,整治前的方家胡同内有48家商户临街经营,消费人群驾车聚集和货车进出停放,使居民有限的停车资源被外来车辆占用,抢占车位、乱停乱放的现象十分突出。部分居民盲目追求商业价值,纷纷违规开墙打洞,私搭乱建,破坏了原有建筑形式与风格。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曹宇钧说,胡同热闹的背后是百年平静的打破,对胡同原有的文化底蕴造成了冲击,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整治提升方案归还“静生活”
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冯博说,街道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古建所等专业机构合作,在保留胡同发展印迹的同时,根据方家胡同历史及现状,将其定位为“以居住为主、混合文创产业和现代公共服务”的街区。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从方家胡同的人口调查、房屋调查、市政评估、交通评估等方面入手,形成了包括功能定位、风貌整治、交通梳理、服务设施完善、市政设施改造、照明规划、公共空间改造等综合提升的街巷规划。同时,根据方家胡同城市更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历史街区的特殊性,按照“整体性、连续性、多元化、时代性”的设计原则和“重保护、守底线、促复兴、乐邻里”的设计理念,制定了方家胡同整治提升的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反复研究论证修改完善。
新增活动场地便利延至院内
“改造刚开始时,很多居民不理解。”郭淑兰说,“大家的态度虽然不抵触,但起码是消极的,以为又是来‘刷刷墙’、‘贴贴砖’。”直到看见街道封了开墙打洞的小门脸、拆了占道的违建,又把原来堆着破车、酒吧摆桌子的地方收拾出来,给居民建了一块可以聊天、下棋、晒太阳的空场儿,大家的态度才有了变化。“设计师和施工的工作人员来到院里,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给院子修坡道、安扶手,甚至这个扶手装在哪儿都是居民说了算。好多老人见了面就说,咱们胡同现在和公园没区别,给我楼房都不搬了”。
冯博说,胡同整治的过程也是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的过程。现在,胡同内17个低洼院进行了院内的下水管道更换和地面重新铺装,胡同的29号至37号、54号至64号,也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户外小胡同下水管道不通的问题;针对胡同老人多、残疾人多的情况,做适老化改造,安装便民扶手21处、残疾人可移动坡道8处。
而腾退出来的空间,目前打造了胡同公共客厅和小微空间6处,新增两处居民活动场地、1处养老驿站、1处小型便民服务综合体等便民设施。新开的养老驿站原来用于出租经营,整治提升后,现在老人可以在这里看电影、打牌、聊天。“老能看见街坊邻居的老人来这儿吃饭,行动不便的还可以送餐”。
修缮保护古刹大师“亲上阵”
方家胡同始建于元代,这里曾驻有清朝神机营所属内火器营马队厂,这里曾坐落着京城最大的尼姑庵白衣庵,这里曾有王府选址于此,这里还有宝泉局北作厂、京师第一图书馆等历史遗迹。今年,胡同里的6处老门楼将开始修缮,白衣庵也将进行“修旧如初”。
张彦是北京砖雕的第六代传承人。眼见开春,张彦又将制定好的白衣庵施工方案翻出来再次斟酌。“砖雕张”的祖辈曾专为皇家建筑做砖雕,传到张彦这里,许多传统的图谱得以恢复挖掘。去年,张彦接到了方家胡同提升工程的邀请,主攻白衣庵。张彦为此翻阅了不少历史资料,得知这是遗存不多的明代古刹。
“要遵循‘修旧如初’的标准。”张彦说,因为时间久远,原本的砖雕、墙面已经被糊了不知道多少层,在考察了多次后,张彦决定带上弟子,在不损坏原件的基础上,用家传的工具,纯手工将这些附着物去掉。
记者了解到,今年,安定门街道计划修缮6个老门楼,同时实行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把方家胡同风貌管控图则、胡同施工管理导则、小微工地管理办法、停车管理办法等,进一步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广泛公开和深入宣传,形成社会共识。全长676米的方家胡同经过整治改造,有望成为老城复兴的标杆。
(来源:北京晨报 记者:王萍)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