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生态资本,激发时代新脉动
破除沉疴、提档升级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方向。
山西作为传统资源大省,它的转型发展必定是艰难的。有分析人士指出,山西经济的崛起要通过优化区域的资源禀赋来提高优质经济要素的集聚能力,进而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良好的生态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强调,山西必须从根本上摒弃“吃资源饭、环境饭、断子孙路”的发展方式,并要求大力植树造林,注重提质增效,构筑生态屏障。
作为山西精华森林资源的守护者,“国字号”林场努力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有所担当,不仅强化提升自我发展质量,还通过森林生态资源的深度保护、科学利用,促进生态资本增值,成为影响山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抹亮色。
创新模式,夯实绿色崛起的生态之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生态系统既是人类生存的温床,也会因其衰落让人类生存陷入危机。
位居毛乌素沙漠东部前沿的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既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建设地段,也是京津风沙源的重点治理区域。上世纪80年代初,原林业部建议成立杨树局时,旨在通过在杨树局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为在“三北”半干旱地区乃至全国大面积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提供经验和样板。
多年来,杨树局在不断开展“杨树育种与栽培”项目研究的同时,在黄沙肆虐的塞外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杨树基因库,栽下了数百万株杨树,呵护着雁门关内外的生态环境。
斗转星移,风沙不再肆虐。然而,一个现象引人注意:这片地区的杨树多数变成“小老树”,有林无木,有树无材。虽“小老树”仍是护佑当地生态环境的“功臣”,但与区域生态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悖。
如何补“短板”、通“瓶颈”,提升森林质量?杨树局开创性地探索出“林苗一体化”的建设模式。
出大同市区,沿西坪方向行驶半小时,拐进一条乡间土路,再前行几分钟,眼睛便被绿色包围。稀疏的“小老树”或与油松并肩,或庇佑身下的樟子松幼苗。林间草地上,花儿也不甘落后,虽不多,但颜色各异,竞相绽放。这里就是杨树局落阵营林场“林苗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现场。
实施这一模式的落阵营林场场长史文忠介绍:“我们在‘小老树’的周边,密植了许多针叶树,目的有两个,一是待针叶树生长到一定期限后,实施隔株起苗,用于林场绿化工程建设需要,还向市场定向培育销售高规格优质苗木,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生产力,取得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间苗后留下的小苗将生长成林,低弱的‘小老树’林从此改造成高质量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
近5年来,落阵营林场改造林地8万亩,不仅规模化推进了沙区生态治理,更通过针阔混交、乔灌结合的模式,促进了不同树种的相互影响和扶持,使森林生物链良性循环。
日前,在大同市召开的“三北”工程退化林分改造现场会上,业界专家对杨树局的“林苗一体化”退化林分改造模式给予充分肯定,称其为“三北”干旱地区乃至全国退化林分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搭建平台,将生态资源变为生态资本
与其他资本形态在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相比,生态资本具有不可替代性。
山西省林业厅副巡视员、省国有林管理局局长尉文龙表示,国有林场决不能躺在政策的怀抱里,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尤其是要将资源优势变为资本优势,再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省直林区有着独特的体制优势,更有利于在发展中整合资源、统一谋划,将各林场集中起来打‘攻坚战’,太岳林局就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在生态资源与生态资本的转化中总结了许多经验供兄弟单位借鉴。”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副局长孙炳明表示,“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华北山地森林植被最具多样性和保存最完好的区域,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进程中,林局通过搭建平台,实现了与当地政府和社会资本互利共赢的发展目的。”
近年来,太岳林管先后协调驻地政府和开发商跨行政区域、跨林场修建了霍上线林区公路、南双林区公路等多条旅游通道,组成了公园主要的干线公路和游览道路;针对灵空山麻池背油松母树林、七里峪五龙壑等优质的森林景观,进行了恢复性建设;自筹资金完成了灵空山、石膏山等接待设施建设,编印了《幽谷险峡兴唐寺》《七里峪黑龙峡》等5个系列的宣传材料,为招商引资搭建了基础平台。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目前,太岳山十大景区已有5个相继得到开发,共有16家单位或个人参于景区合作建设,累计吸引社会资金10.9亿元,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7.05亿元,共修建旅游道路378.8公里,修建步道34.92公里,建设景点694个,修建栈道3.2公里,建设宾馆、收费站、停车场等大型旅游服务设施62个。
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办公室主任阴成芳介绍,随着森林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林区森林旅游从业人员超过了3400人,周边450余户农民积极参与旅游产品开发、森林人家、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还带动了周边地区运输业、建材业、商品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约5000个,取得了“一业兴而百业旺”的效果。
孙炳明透露,目前,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十大景区中,尚有油盆峪、悬泉山、好地方、大南坪和兴唐寺处于招商引资阶段,未来还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一波红利。
引领带动,让最基础的经济细胞裂变
“群众增收是根本。”山西省省长李小鹏在9月召开的全省造林绿化现场会上强调,“要积极扶持发展花卉种苗、速生丰产林、森林旅游、庄园经济等产业,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国有林场如何起到扶持和带动作用?我们一直在思考。”尉文龙说,“比如推动站围经济发展,鼓励管护员在管护站周围搞小规模种植、养殖,通过最基础的经济细胞裂变,扩散至周边农村,实现职工家庭‘一人上岗、全家就业’的目的,进而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致富。”
“林场有32名职工参与民营苗圃建设。近几年,通过发展苗木产业,很多原本没工作的职工家属重新上岗,甚至一些先富起来的职工开上了私家车,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史文忠说,“原来林场职工被人瞧不起,现在许多人想攀都攀不上。”
“自身强大,才能带动别人。2012年之前,苗木行情较好,屯兰川林场鼓励职工发展苗圃增收致富,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农民的积极性。当时,古交市岔口乡整个一道沟里全是苗圃,不少农民赚的盆满钵满。”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信息科科长韩宝智回忆。
事实上,除了“站围经济”的带动,国有林场造福周边农户、促进社会和谐的途径还很多。3月25日,《山西日报》在题为《国有林场撑起三晋“绿色脊梁”》的报道中称,翼城县西阎乡大河村村民把中条林局大河林场场长段富军当成了“编外村主任”。
素以老、病、贫闻名的大河村与大河林场唇齿相依,林场经常出人、出车、出钱帮扶贫病村民,每年还特意划出1万亩松树林,无偿让村民在不破坏森林的前提下开发林下资源,收入用于全村合作医疗。同时,许多村民通过参加林场造林、抚育等工程逐步脱贫。2014年,村里从林场挣了20万元。
有关学者指出,“国”字号林场要有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那么,面对新常态,山西国有林区乃至山西林业该如何发展?
诚如李小鹏所言,“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