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陈雨露: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中国梦的实践者具有重大意义

03.03.2015  21:45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办学治校的关键所在。

从1937年到1939年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造就了一大批“革命的先锋队”,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在抗战烽火中创立的光辉业绩。自此以降,从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再到中国人民大学,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始终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所需人才。

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奋进在时代的最前列,是我校光荣的历史基因,它饱含着一代代学子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优良传统,不仅是对过往光荣历史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指南。

当代大学生心中有没有祖国、有没有人民、有没有梦想,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培养,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我们民族的 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全面推进高校建设工作的战略部署,也是高校人才培 养工作的基本遵循。

当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更多以“厚重”为灵魂的人才。在我看来,“厚重”人才应当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

具有政治追求与坚持理想的本质,必须突出理想信念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自信。

具有哲学功底与建设性的思维,要深入、系统地回答学生关切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将哲学的理念、严谨态度传承给学生,提升他们的理论思维水平,并通过理性思维建设未来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

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引领青年学生主动成为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的使者,在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参与全球治理、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中作出应有贡献。

具有团结协作与意志坚强的品质,要让学生们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了解国情、体悟民生,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大地上砥砺品格、增长才干。

(原文刊于《党建》2015年第3期)

原文链接:

[党建]陈雨露: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中国梦的实践者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