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百里赴京郊赶大集寻找浓浓“年味儿”

19.01.2016  09:08

  ▲市民在平谷靠山集上选购年货。赵明革摄

  ▲大集上的蔬菜水果大多是农民自家产的。马春江摄

  ▼大集上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张一阳摄

记者 高健

 

  “过了腊八就是年”,随着春节临近,京郊一些大集越来越红火。除了周边置办年货的村民,还有不少城里人远道而来赶京郊大集。老口味的冻柿子、羊肉、酸梨,市面上已经“失传”的手编筐、花鞋垫、大铁锅……吸引着市民来大集上寻找老“年味儿”。

   老奶奶换乘四趟公交车赶集

  上周六,正是平谷靠山集大集开集的日子。上午九点,集市上人声鼎沸。停靠成排的三马子前,商贩支起桌子,摆开摊位,吆喝起来。黄澄澄的橘子、红彤彤的苹果堆成了小山,摞起来两人多高的蒸屉冒着热气,绣花的花鞋垫、虎头帽一溜儿摆开……到处透着浓浓的年味儿。

  赶集的人群摩肩接踵,有的一手提着两三个塑料袋,有的拉着装满的小推车还在选购。人群中,一位正在挑柿子的老奶奶告诉记者,自己是从北京城区赶来的,一早六点多就出发了,换了4趟公交车才到的靠山集。“就为了买这儿家产的柿子、苹果。

  集市上,菜肉鱼果,副食小吃,应有尽有。走进果蔬区,“青口白菜开锅烂”“国光苹果酸甜可口”“红宝石葡萄特别甜”等纸壳招牌随处可见,苹果论袋卖,大鱼论盆称,量大又实惠。副食品加工区,一盆芝麻倒进小石磨,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瓶瓶的芝麻酱和香油。现炸的麻花刚出锅,还嗞嗞地冒着油,一旁的黄米饽饽卖得快,商贩不停地拿下一层层蒸屉,给顾客装袋。咬一口,满嘴是面食的香甜。

  “从城里过来赶集不新鲜了。”一位刚刚结束采购的男青年边往后备厢装货边说,“这大集和农贸市场不一样,东西都是当地农民自产的,吃不了拿出来卖,绿色安全,外观不一定好看,可吃着放心。卖家都挺朴实,我和朋友们常爱周末来。边逛边吃边买,跟庙会似的。

  记者走访了一圈发现,来靠山集赶集的城区居民还真不少,村里的街道两旁、房前屋后,到处停满了私家车。当地村民介绍,过去大集上主要是周围村民来定期置办吃穿用品,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也来赶集,“开车、坐公交来的都有,平谷往这儿的小公共,一赶上集就满员。”赶集的人越来越多,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大集管理处,设专人维护集市秩序。

   京郊大集个个历史百年

  在京郊,像靠山集这样热闹红火的大集还有好几处,集市各具特色,其中不乏百年历史的老集。

  靠山集是北京东北部最大的集市,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农历逢二、逢七开集,周边几十公里外的村民都汇聚而来,集市上山货、干果、小吃、特产、水产、农贸、服装等一应俱全,一次购买的货物可以用一周到半个月。这样的百年老集在平谷有六七处,每处都有500个以上的摊位,人流量大时能达到3万人。

  北京西南,房山的长沟大集也有500年的历史。当地老人说,旧时房山乡下没有商店,一个村子有一两个小铺卖些油盐酱醋,人们物品多的少的全靠去集上买卖,更不用说过年了。进入腊月,300多米长的春联摊位让人们流连忘返。传统刻纸艺人李景玉在腊月出摊卖春联,每到新春佳节,不少人慕名而来。

  过去满足本地周边村民生活需求的大集,如今成为市民采购特色土产的好去处。

  怀柔长哨营山货大集,是北京最大的山货大集,400余个摊位汇聚了蘑菇木耳、野生山菜、散养柴鸡、家养柴猪和山榛子、扁仁、小杂粮等200余种特色绿色山货。大兴的青云店大集,瓜果香甜。水果是青云店大集的拳头产品,每到春末夏初,桃儿、西瓜、梨、草莓,各种从露地里采摘的新鲜瓜果,就会出现在集市的地摊上。房山的窦店大集,牛羊肉堪称一绝。窦店镇有个牛羊养殖场,里面有上千头牛,而且全是用玉米等有机饲料喂养,肉质鲜嫩可口。密云远洋大集的水库鱼最新鲜。由于紧挨密云水库,每到春秋两季开库期,活蹦乱跳的鲤鱼、鲢鱼,随意地摆在集市两边售卖……

  郊区每个集市都各有特色,吸引着市民前来赶集。

   冲着老口味年货来

  城区市民驱车七八十公里,到京郊的山沟沟里赶集,图的不光是当地土产的新鲜、质优价廉,还为寻找一些如今在城市里很难见到的老口味农产品和那些已经“失传”的老手艺物件。

  手里提着刚买的四六瓣儿蒜和羊蝎子,刘大姐在张山营镇大集上还转得意犹未尽。“这些好东西,城里都没地儿买去。这羊肉口味好。延庆空气好,水好,肉吃着都比城里买的香,来一趟,远点儿也值了。一会儿再去看看豆腐。

  京郊的大集上,有很多菜市场和超市难得一遇的老口味。小刘打小在农村长大,赶大集是他儿时快乐的记忆。在市区工作后,那些曾经吃过的“大集上的味道”离他越来越远。“像米饽饽、咯吱角,都想了好多年,不知道去哪儿买。”周末来靠山集走一趟,那些记忆里的老味道全回来了,冻柿子、山酸梨、小国光苹果……小刘一路连吃带逛,满载而归。

  除了农副产品,一些老手艺活儿,也能在大集上寻到踪迹。

  如今在城市里,早就已经找不到弹棉花的摊子了,可在大兴的庞各庄大集上,却还有弹棉花、做棉被的手艺人。将蓬松的棉花一层层均匀铺在棉花套上,细心罩上网,拿圆木盖一点点压实,套上布里子,塞进被罩,一床老棉被就做成了。旁边挂成一片墙的花被面红彤喜庆,“孩子结婚我打算给他们多做几床棉被,自己买棉花做的,盖起来放心。”一位正在做棉被的市民说,现在市面上的蚕丝被羽绒被不少,但是她还是喜欢盖棉花被。摊主告诉记者,虽然商场里推出了各式各样的被子,但老棉被仍然受到很多市民怀念。除了新做的被子外,还有一些市民喜欢将原先的旧棉被拿来翻新,经过弹棉花的机器一弹,再缝上一床新被罩,像新的一样。

  靠山集上,一处摆满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的摊位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一位正在挑选虎头鞋的老人告诉记者,这是专门买给自己刚周岁的小孙子的,“还是这纳的鞋底子好穿,穿上虎头虎脑,没病没灾。

  旁边一个摊位上,摆满了农民手扎的笤帚,菜板,下饺子的盖帘儿,还有铁皮做的浇花壶和铸铁大锅。摊主说,这些东西好多老人用着顺手,特地从城里过来买。

  由于京郊一些地区紧邻河北、天津,还吸引了京津冀三地的商贩和顾客前来赶集。兴隆的酸梨、唐山的杂粮、蓟县的红果、张家口的山药蛋……三地农民拿出自己最得意的物产,在此交流。

  虽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曾经的大集功能正在逐渐被商场、超市和便利店所取代,但在京郊的小山村里,仍然有一些集市吸引着我们,去寻找记忆中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原标题:百里赶集寻找老“年味儿”)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