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市城市建设与民生工作之环境精细化管理篇
原标题:2014北京市城市建设与民生工作之环境精细化管理篇
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北京市高度重视城市环境建设。为继承奥运筹备时期环境建设经验,强化环境建设统筹协调,2009年,北京市成立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以下称“首都环境建设委”),各区县也成立相应机构。首都环境建设委下设办公室(以下称“首都环境建设办”),设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承担首都环境建设委具体工作。首都城市环境建设逐步形成以首都环境建设委为决策主体、各相关职能部门为管理主体、区县政府为责任主体、街乡为实施主体的综合管理模式。
一、整体战略
(一)明确首都环境建设工作范畴。
首都环境建设的总体任务是做好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秩序环境等四个环境的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和保障;总体目标是实现首都环境整洁优美、和谐有序、服务完善、运行高效。2014年,针对城市环境突出问题,北京市以举办APEC会议为契机,全面强化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环境整治,不断提高规划引领、综合执法、网格化管理、考核评价,以及环境保障和应急管理能力及水平,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精细化管理发挥积极作用,城市环境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二)以APEC会议为契机,实施“一个保障、两项治理和四大工程”。
一个保障即做好APEC会议环境保障,围绕会议住地、途经沿线开展整治提升。两项治理,一是治理群众身边环境,主要包括老旧小区、街巷胡同和集贸市场周边等区域;二是治理环境秩序突出问题,开展街面、经营、旅游、交通等秩序治理,遏制违法建设。四大工程,一是薄弱地区整治工程,治理城乡结合部、边角地、铁路沿线、高快速路沿线、地铁城铁站点及沿线等区域环境;二是景观提升工程,实施区域环境和主要道路环境达标,开展建筑物外立面清洗粉饰,实施绿化提升,完善夜景照明等;三是道路设施规范工程,治理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三环路内交通干道通信架空线入地等;四是生态环境推进工程,推进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大气污染防控相关工作,加大河湖水系治理力度等。
(三)加强环境建设规划引领,细化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2014年,确定各类环境建设任务809项,其中市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地区管委会、北京铁路局等部门任务80项,区县任务729项。区县任务中有91项为市级重点环境建设项目,涉及APEC会议场所周边及途经沿线,也包括市政府实事项目、折子工程(胡同街巷环境整治、区域环境综合提升等)等。重点项目实施中注重规划先行,明确环境建设重点和方向,尤其在区域达标提升工作中,规划设计方案广泛听取市民意见,以期达到社会共治、居民自治效果。
二、措施与成效
(一)强化统筹协调,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建设整体水平。
一是提升“三区”、“八线”、“四周边”环境水平。怀柔区及雁栖湖生态示范区周边完成10个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天安门地区完成主要建筑景观照明提升改造;实施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及周边17平方公里核心区和辐射区环境整治。完成京承高速、京藏高速、机场高速等8条路线280余个脏乱点整治。完成望和桥东北角六公主坟地区、太阳宫东北角等项目拆迁绿化,新增绿化300余万平方米;以重点饭店、旅游景点和商业区周边为重点,及时解决170余个环境问题;开展铁路沿线“百日环境整治行动”。全市约448.5万平方米建筑物外立面实施清洗粉饰。
二是推进环境建设惠民工程。区域环境综合提升涉及区域内老旧小区改造、绿化提升、道路整修、补装照明设施,配建停车设施和健身场所等,整体提高区域环境建设、环境管理和社会建设水平。2014年全市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提升项目30处,总面积60平方公里,覆盖社区178个。综合整治中心城区100条胡同街巷,主要是治理卫生死角、乱停车、设施破损、无照经营、乱设牌匾等问题,同时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开展城市道路环境建设达标工程,内容涉及道路环境、设施、秩序等相关工作,2014年完成达标道路204条,其中市级60条、区县级144条。
三是推进城市公共空间规范管理。规范邮政报刊亭,拆除闲置报刊亭196座,整治私加门扇、堆物堆料、超范围经营等1504座次;合理布局公共电话亭,拆除闲置电话亭433组,更新规范电话亭1182组,清洗油饰电话亭2.5万组次;实现占道早餐车非经营时段退路,清理闲置早餐车606辆,规范早餐车1054辆次;整顿公交站亭及站牌设施,拆除仿冒、闲置公交站亭66个,清理站牌违法广告1031块,更新粉饰候车亭4286个、站牌6430块;撤除地铁接驳设施违法广告,清理设施违法广告、海报687张,维修粉饰接驳引导设施420块;同时开展违法指示牌、废弃停车咪表、变电箱、座椅、邮筒等各类设施治理更新;完成长安街及延长线设施治理,移改四惠桥至五棵松段70座邮政报刊亭,公布该路段设施设置目录。
四是开展建筑垃圾运输治理。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的意见》,发布《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和车辆更新改造补助政策、《关于开展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改造与新车购置工作的通告》。2014年,指导区县开展车辆更新改造,完成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更新改造8272台。4月和9月开展建筑垃圾专项治理月行动,7月至12月连续开展建筑垃圾运输专项执法。市市政市容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等8部门组成专项执法督导组开展检查,全年有225处工地停工整改,约谈202个违法违规单位,9家施工单位实施停标处罚。同时研究长效机制,如推进建筑垃圾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市级部门之间、市级部门与区县之间执法信息共享、数据对接;增设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经营许可,强化行政许可事后监督管理;研究制定《北京市建筑垃圾综合管理检查考核评价办法》,对区县进行考核评价;研究制定《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日常监管,规范运输行为。
五是开展户外广告、牌匾标识专项整治。2014年,为遏制违规户外广告反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户外广告监管工作机制。全市集中整治违规户外广告和设置不规范的牌匾标识1500余块。其中包括完成奥林匹克地区户外广告专项整治任务,拆除各类违规户外广告、牌匾标识27块,整改16块,达到奥林匹克核心区及辐射区无违法广告牌匾标准。
(二)强化城管综合执法,城市环境秩序治理取得成效。
一是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为保障国庆65周年、APEC会议开展综合治理。2014年,环境秩序类治理规范门前三包单位6.8万家;市政公用类治理重点排查30家APEC会议接待餐饮企业等,消除燃气安全隐患9668起。
二是加强突出问题综合执法。2014年,非法小广告整治方面,查处17万起,清掏制储窝点69个,约谈、处罚违法企业65家,追呼电话号码7.4万个,停机1.1万个;非法小广告举报量退出城管执法热线举报前十位。施工工地和渣土运输整治方面,采取视频监控、源头盯守、路上设岗等多种措施,持续加大执法力度,立案处罚9663起,同比上升173%。无照经营整治方面,坚持分级分类管控,加大主要大街、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整治力度,全市100处无照经营点位举报量同比下降55.3%。
三是积极解决群众诉求。2014年,受理群众举报44.7万件,加强“高发时间、高发地点、高发违法形态”数据分析,及时解决群众环境诉求。持续开展露天烧烤、停车管理、非法运营、违法建设等专项整治,露天烧烤查处2.1万起,三环路内135处露天烧烤高发点位举报量下降80%以上;停车管理整治取缔非法停车场378个,拆除地桩地锁9978个;立案处罚非法运营6607起,同比上升247%;拆除违法建设1531万平方米;解决环境问题及治安消防隐患7800个。
(三)强化服务管理,完成环境卫生保障任务。
2014年,全市承担道路清扫保洁、公厕保洁、粪便抽运和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任务的环卫作业人员约11.1万人;城市道路作业车辆3005辆,其中扫路车1012辆、洒水车875辆、洗地车405辆、除雪车294辆、小广告清除车141辆、其他车辆278辆;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近1.9亿平方米;现有公厕12000多座,其中环卫系统管理5993座、新农村公厕6479座。
一是加强环境卫生服务管理。制定《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与作业要求》地方标准、《北京市背街小巷环境卫生质量要求与作业规范》、《北京市居住小区环境卫生质量标准(试行)》等文件;调整环卫车结构,全市新能源环卫车比例达30%;开展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分级工作,推广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新工艺,购置34台多功能清洗车和加强机械清洗作业,清扫保洁新工艺全市覆盖率85%(城六区88%,郊区县新城73%);开展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监测,每月向社会公示监测结果,2014年1-10月城区均值12.45g/㎡,尘土残存量逐年下降;推进城区背街小巷环境卫生质量达标,城区达标背街小巷5100多条,达标率80%以上;加强农村地区环卫管理,实施分类作业和管理,加大对42个重点小城镇、53个旅游景区周边及沿线环卫检查考评力度,农村地区环卫质量提升;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检查考评,每季度公布全市环境卫生干净指数,提高了群众身边环境卫生质量。
二是做好特殊天气和重大节日的环卫应急保障。2014年,完成10余次重污染天气环卫应急作业,减少道路扬尘污染;与市排水集团建立《汛期城区雨水箅子清理联动工作机制》,完成汛期雨天道路推水作业和雨水箅子清理;建立健全社会发动机制和驻京部队扫雪铲冰支援机制,完成去冬今春扫雪铲冰任务;圆满完成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环卫服务保障工作。
三是不断加强公厕管理。修订《北京市公厕建设标准》和北京市公厕服务管理标准与作业规范,落实农村公厕运行、维护费用标准,确保农村公厕正常开放;通过行业公厕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推进行业公厕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完成150座旱厕升级改造,改善群众如厕环境;进一步加强公厕服务管理,开发北京公厕查询手机软件,可查询五环内公厕8315座。
(四)强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垃圾处理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垃圾分类。2014年,全市新增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450个,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已达3365个。同时对已开展垃圾分类的2915个居住小区进行滚动抽查,2014年1-10月抽查小区3030个次。各区县垃圾分类进展总体较好,试点小区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体系基本建立。探索确立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结合模式,推广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入驻或衔接居住小区,京环资源公司在西城丽水莲花小区和朗琴园小区启动智能废品回收试点。北京市城市再生资源服务中心2014年继续承办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绿公益,在身边”再生资源环保回收标准化服务项目,推广规范站点,并在废旧衣物回收方面探索出成功经验。开展周四垃圾减量日、垃圾文明一日游等主题宣传活动。
二是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垃圾处理设施37座,总设计处理能力21971吨/日。其中,垃圾转运站9座、焚烧厂4座、填埋场16座、堆肥厂6座、集中式餐厨垃圾处理厂2座。焚烧、生化等资源化处理所占比例达50%以上,填埋方式处理比例首次达到50%以下,标志本市生活垃圾处理逐步由填埋向资源化处理方式迈进。2013年市政府印发《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年)》,进一步明确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任务,确定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渗沥液处理设施建设等任务43项。目前《实施方案》中鲁家山生活垃圾焚烧厂、南宫堆肥厂改造等10项工程已完工,其它项目正积极推进。
三是加强餐厨废弃油脂处理。按照“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补充”原则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南宫、高安屯、董村等餐厨垃圾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1000吨/日。推进在京高校开展餐厨垃圾就地处理,已在西城区、石景山区、昌平区、通州区、房山区等区的高校建成12座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站。各区县创新方式,通州区、西城区市政市容委联合食药监、商务、城管、公安部门发布关于餐厨废弃油脂规范管理的公告,全市7800家餐饮服务企业纳入规范收运范围。完善餐厨废弃油脂属地特许经营制度,加强对许可企业的批后监管,强化企业自律意识,稳定市场运行,促进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按照《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三年方案》要求,2014年已完成100处非正规填埋场治理,2015年全面完成治理任务。通过实施通过市民热线,网络信息、媒体报道、卫星监测收集垃圾脏乱点信息,梳理问题,建立台账,督办整治等措施,2014年垃圾脏乱点位整体趋势逐渐下降。
(五)强化网格化城市管理,完善城市管理问题发现机制。
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近十年来,处理解决3600多万件城市管理问题,已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作体系。系统运行平台分为市级平台和区(县)级平台,各专业部门设有终端。市级平台是全市城市管理信息的展示、交换、共享中心和市级监督指挥中心,负责组织、指导全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工作。区县级平台负责辖区网格化城市管理。各级政府部门及专业公共服务企业设有系统终端,接受派遣任务,具体负责问题处置结案。
一是深化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建设。2014年全市网格化城市管理进一步推广完善,目前实现市级平台、8个区级平台、33个城市管理相关委办局、19个公共服务企业等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已对接形成整体的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目前涵盖144个街道(乡镇、地区、办事处)、2289个社区(村),总面积约1559.06平方公里;管理范围内常住人口1298.2万,划分管理网格35413个,城管监督员3449人。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要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部件和事件处置》地方标准规定,城市管理部件包括各类井盖、线杆、行道树等公共设施共计7大类101小类,事件包括无照游商、流浪乞讨、暴露垃圾、非法小广告等6大类72小类;按照首都环境建设分类,还可将管理部件和事件归纳为市容环境、设施环境、秩序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是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经过近十年运行,全市网格化城市管理逐步形成包括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核查结案、评价考核等环节的闭环工作流程,建立起问题发现、协调处置、监督评价到统计分析的一整套工作机制。问题发现渠道包括城管监督员日常巡视、视频实时监控、12319城市管理热线(首都环境建设热线)及其他非紧急救助便民热线、各类公众服务网站和各种媒体反映,问题分别进入市、区两级平台。协调处置机制依据属地原则和专业分工,分市、区两级负责立案、派遣、协调、督办。监督考核主要依托首都城市环境建设考评对区县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运行管理情况定期考评。统计分析机制在整合、共享各类基础数据和运行信息的基础上,针对城市管理中高发、共性问题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开展数据统计分析,服务城市管理决策。
三是发挥网格化城市管理作用。2014年,全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立案630万件、结案618万件、结案率98%。网格系统发现并处置的部件类问题前五位为雨水箅子、电力设施、交通护栏、行道树、立杆,事件类问题前五位为非法小广告、暴露垃圾、无照经营游商、机动车乱停放、道路不洁。全市网格化城市管理进一步夯实基础、强化责任、细化标准,建立属地分支机构与属地责任部门案件协调派遣的“微循环”模式,陆续开展全市范围废旧机动车摸排、公厕普查、背街小巷专项整治、建筑垃圾渣土运输监控、餐厨垃圾监管等项工作。作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收集公众问题的重要渠道,2014年12319城市管理热线共接听电话63140个,并向举报城市管理问题的社会公众进行奖励,累计奖励63人次。在总结网格化城市管理运行经验基础上,开展城市管理网格、社会服务网格、社会治安网格有序对接研究,并将防汛设施、汛期巡查等管理事项纳入区级管理平台,探索将大气污染防治逐步纳入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
(六)强化考核评价,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监督和检查。
一是考核评价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按照市委市政府和首都环境建设委的要求,定期对承担城市环境管理职能的单位、部门,以双百分制的方式对管理过程进行监督,对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考评和社会评价。通过考评及时发现区域环境建设差距,引导区域环境建设投入持续改善,促进环境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考评工作依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工作措施的通知》精神,按照“属地管理,分区分类”原则,对城六区和十个郊区县分别实施。为确保考核评价科学、高效和过程的公平、公正,首都环境建设办编制《2014年首都城市环境建设考核评价实施细则》作为考评主要依据。首都城市环境建设考评体系由“4大环境、6项内容,8个专项”构成,分综合考评和社会评价两个部分,各100分。综合考评和社会评价在总分中的权重占比为7:3。其中综合考评主要包括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秩序环境、重点地区环境和环境建设综合管理等六方面;社会评价主要包含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城市环境热线统计、环境建设志愿服务等三个方面。
二是“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发挥有力推动作用。自2013年4月起,北京市建立城市环境“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制度,每月下旬对各区县开展环境检查。每次检查分三组,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四个功能区分别检查。检查采取暗查和市、区两级现场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现场检查分市级环境问题治理、建筑垃圾综合管理、门前三包责任制、街面秩序管控4个方面开展。每月检查时间基本固定:每月15日下发市级问题台账、18日启动问题曝光片拍摄、20日至25日检查、26至30日发布通报。2014年共组织12次月检查,检查行驶总里程约2.5万公里,共检查点位1247处,其中整治达标961处,达标率77.06%;派发12批市级台账,列入问题点位12366处,解决销账9988处,销账率80.77%,重点解决了一批难点、热点环境问题。
三是开展年度考核排名通报。年度考评包括市政市容管理、园林绿化管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完成情况,污水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情况,道路管养情况,再生资源回收情况,违法停车治理情况,黑车、黑摩的治理情况,无证无照经营维护市场经营秩序情况,城管执法情况等内容。具体考评工作由11个考评部门负责实施,首都环境建设办汇总分析,从2014年上半年考评结果来看,城六区排名先后顺序为: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远郊区县排名先后顺序为:怀柔区、密云县、平谷区、顺义区、延庆县、房山区、大兴区、门头沟区、昌平区、通州区。
(七)强化应急管理,保障城市环境安全运行。
一是做好安全应急工作。每季度召开形势分析会,分析研判市政市容领域安全形势,安排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印发《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防汛专项分指挥部2014年度工作方案》,狠抓地下管线汛前检查和汛期防汛,全面实现安全度汛;调研油气管道基本现状,开展油气管道打非治违,确保油气管道安全运行;积极开展燃气多门站停气事件巨灾情景构建专题研究,提升城市气、热运行保障水平;加强值守应急,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值守制度,做好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和车辆人员备勤,及时有效处置城市公共设施突发事件。
二是做好城市照明服务保障。推进无灯道路路灯建设,市、区县两级将97条无灯道路路灯建设列入政府实事项目。实施小微路路灯改造增补工程。配合中心城区道路疏导改造,提升道路改造后遗留的22个路口和27个立交桥区道路照明。结合APEC景观照明保障要求,对主要道路景观照明实施消隐提升改造,新建四通桥等5个桥梁景观照明,对新华门两侧松树彩灯等7处景观照明设施进行消隐改造。配合市交通委桥梁维修粉刷,同步组织三元桥等14个环路桥梁景观照明设施拆装维修和清洁。国庆65周年期间,在开启全市既有景观照明设施基础上,探索实施长安街(建国门至复兴门)两侧建筑物内透光增加外部景观照明光效工作。
三是推进燃气隐患排查和标准化创建。隐患排查治理方面,印发《关于开展燃气管线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燃气安全突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市燃气管线占压隐患治理工作机制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市、区县市政市容委,属地街道和管道燃气供应企业协调对接机制;建立隐患台账,逐一摸清隐患基本信息;制定分年度隐患治理计划,全市已消除隐患96处。标准化创建方面,印发《关于北京市燃气供应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的意见》,本市所有取得燃气经营许可和燃气供应许可企业全面开展达标创建;同时印发4个政策性文件做好农村地区液化石油气送气下乡工作。
四是推进供热管理相关工作。完成6500万平方米既有节能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的年度任务。完成供暖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2500蒸吨和改造燃煤锅炉4100蒸吨的年度任务,基本取消五环路以内的燃煤锅炉房。开展老旧供热管网改造,编制北京市老旧供热管网改造规划,制定2014年至2015年改造方案,计划改造供热主管线1610公里,涉及小区约822个、供热面积6075万平方米。2014年共改造小区202个、涉及供热面积1400万平方米,改造供热主管线240公里。完成四大热电中心8条配套热力管线建设。
三、挑战与对策
(一)城市环境管理面临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
一是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对城市管理能力提出新挑战。首都城市发展已由形态建设进入功能建设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环境建设任务日益严峻。新建小区、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及边角地带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缺位,成为环境建设难点。同时,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已超2000万,中心城区过多资源和功能带来环境负荷加大,交通拥堵、秩序混乱;城市拓展区和发展新区人口倒挂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部分地区低端产业聚集,催生了无照经营、违法建设、小广告等一系列问题,给城市发展和居民工作生活带来影响。
二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管理模式与方法提出新要求。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要有高水平的城市管理跟进,北京亟须建立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现代城市治理模式。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管理预期也在提高,对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首都城市管理系统日益复杂,城市运行安全、生产安全管理问题日益增多,城市脆弱性、风险性加大,对城市运行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城市问题日益错综复杂,既涉及深层次经济、社会原因,也涉及现有管理体制机制问题,首都城市管理模式面临创新压力。
三是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对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提出新任务。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提出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首都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必须从城市功能定位出发,努力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其中国际交往中心的提出,明确了对重大国际性会议活动的服务保障将成为首都环境建设的常态性工作。因此,首都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应立足并服务这一功能定位,逐步形成有关整治、保障、运行等多项内容的全面工作机制。
四是持续改善群众身边环境是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长期性工作。首先,城市环境依然存在薄弱区域。如新兴城市化地区,城乡结合部,老旧小区,行政区域交叉地区,铁路、城铁以及高快速路沿线,河湖沿岸,立交桥下空间,征而未建、拆而未建地区等,普遍存在垃圾堆积、私搭乱建、保洁缺失、占路经营、设施老化等问题。其次,低端产业聚集和部分行业管理无序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区域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建材市场等低端产业聚集,环境较为混乱;城市开发建设弃建公共服务设施成为管理难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无序设置、停车管理混乱、违规设置广告等问题,造成环境管理无序印象。第三,社会管理问题凸显。流动人口增长带来巨大压力,导致违法建设出租、店外经营、无照经营、露天烧烤、非法小广告等问题屡治不绝;有些社会单位忽视环境责任,乱设广告牌匾,侵占绿地道路,门前三包不落实等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城市环境管理部门需顺应形势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不断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二)围绕当前突出问题安排2015年环境建设工作。
2015年,首都环境建设工作将按照“巩固一个亮点、做好两个规划、推进三大工程,开展五项集中治理,强化六项措施”的主线开展工作。
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活动打造城市环境和管理亮点。巩固APEC会议环境建设成果,做好后期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打造环境亮点,为环境水平提升和重大会议活动举办奠定基础。继续开展进京第一印象区域环境建设,重点做好高速公路、交通枢纽等进出京通道环境整治,实施新开通轨道交通沿线和各站点周边环境整治。推进以重大活动为依托的新常态化整治,以申办冬奥会、世青赛、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等重大会议活动为重点,做好相关整治和准备,建立健全重大活动保障机制,集中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二是做好首都环境建设年度和中长期规划。做好2015年环境建设规划设计方案,按照年度任务细化重点项目,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并公开项目管理主体、责任主体、作业主体和监督主体,明确项目政策保障措施,建立倒排期工作计划。制定形成“十三五”时期首都环境建设规划体系,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宜居城市目标,做好环北京首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方向研究,研究建立适应首都功能定位的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并与相关部门、区县共同规划形成首都环境建设“十三五”时期规划体系。
三是围绕改善群众身边环境开展三大工程。继续开展环境建设惠民工程,包括推进二环路沿线突出问题整治、街巷胡同环境整治、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开展环境建设区域综合提升工程,核心城区拟每区确定二环内各4处区域实施达标建设,其他区县各确定2处区域开展区域达标提升任务。将城市道路环境建设达标和老旧小区、胡同街巷、平房区等环境整治与区域提升有机结合,综合实施配套设施、绿化美化、规范停车、风貌保护、管理机制完善等工作。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工程,加强河湖水系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噪音治理及垃圾分类、垃圾治理等工作,强化工地扬尘和遗撒治理,加大建筑垃圾非法运输治理力度,推进垃圾分类及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加大社区公园、街头公园、绿道绿廊等市民休闲绿地建设,解决老城区绿量不足问题。
四是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五项治理。开展城市公共空间综合集中治理,主要是清理城市道路非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规范标准,争取2015年年内实现城市重点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管理规范有序。开展环境秩序突出问题集中治理,主要是继续开展非法小广告、黑车非法运营、非法“一日游”、停车秩序等环境秩序问题集中整治,争取2015年年内全面遏制环境秩序突出问题。开展城市失管区域环境集中治理,主要是加大征而未拆、拆而未建地区规范化管理,集中整治老旧小区、新建小区环境管理缺失问题。开展户外广告及牌匾标识集中治理,主要是清理违规牌匾标识,建设若干牌匾标识规范示范街,整治全市LED电子显示装置。开展部分公共服务设施运行效能治理,包括推进解决历史遗留的有路无灯、有灯不亮和亮度超标等问题;开展人行道、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隔离设施专项整治;开展桥下空间、地下通道、人行过街桥等区域环境治理。
五是强化六项措施。主要包括强化依法治市、强化工作统筹、强化网格化管理、强化考核评价、强化资金保障、强化社会参与。
2014年,首都环境建设在广大市民关注、支持和参与下,大力开展全面统筹和综合协调,推进精细化管理各项工作,圆满完成重大会议活动环境保障,群众身边环境有所改善,有效遏制部分突出环境问题,精细化管理模式在探索中不断完善,首都环境建设取得成效。2015年,首都环境建设将继续围绕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立足广大市民群众需求,大力治理突出环境问题,不断完善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持续改善群众生活工作环境,推动首都城市环境向国际一流宜居城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