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31校将与通州“手拉手”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在北京已经普遍推开,这样的举措让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做大,使更多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尝到教育改革的“甜头”。
今天上午,《法制晚报》(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从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学区131个,占中小学总数的64.6%。未来进一步增加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今天的推进会上还同时启动了全市新增优质学校建设计划。其中在近郊以及人才引进地区,将新增一批优质学校。
此外,城区的31所学校与通州的31所学校也将“手拉手”结对。
成效全市中小学学区已达131个
今天上午,北京市召开主题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工作推进会。
自2016年,市教委积极推进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等区域扩优改革,全市各区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调研显示,学区制改革在缓解择校矛盾,保障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在拓展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办学格局;在强化统筹协调,有效提升区域整体办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学区131个,覆盖12个区,1053所法人学校,占中小学总数的64.6%。平均每个学区规模为8所学校,学区在校生总数96.8万人,平均每个学区在校生7400多人。
据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市学区按组织机构性质可分为两大类:法人治理结构的学区与非法人治理结构的学区。按参与治理的主体划分,学区有“共治型”和“自治型”两种。
展望新增优质学校建设计划启动
集团化和学区化的“花团锦簇”之下,如何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已成为今后的着力重点。为了进一步统筹优质教育资源,会上,还启动了全市新增优质学校建设计划和通州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支持计划(2017-2020年)。
据介绍,新增优质学校建设有三类,一批是以各区为主通过区域内进一步资源整合来建设的,比如集团化办学等方式;一批是属于城区对口支持郊区办学的,还有一批是市教委统筹规划建设的新增的优质学校。其中将有一批优质校“落地”近郊及人才引进地区,采取的方式也是集团化、学区化以及城乡“手拉手”的办学模式。用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的话说就是“这些新建的学校将不是‘零起点’,而是‘高起点’”。
据了解,今年,6个城区将启动加大对一般学校的精准扶持,每个城区至少选3所普通校和优质学校合并或集团化办学;两三年内,在城区新增25所优质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把辖区内最薄弱的学校并入优质教育集团或与优质校深度联盟。
数据
东城:小学就近入学率达99.12%
东城区自2003年起提出学区化管理,至今已历时15年。通过“学区制下的区域教育供给”、“学院制”课程资源的融合、“高参小”等方式,到2017年区域内小学就近入学率达99.12%,初中就近入学率达95.99%,基本实现了就近进入优质学校学习的历史性转折。
海淀:17个学区对应29个街镇
2015年,海淀区全面启动学区制改革,以原有的12个小学学区为基础,结合街镇行政区划,将所有中小学划分为17个学区,对应29个街镇。截至2015年底,17个学区全部挂牌成立。2017海淀区幼升小就近入学比例提升至98%,小升初就近入学比例提升至97%。
朝阳:建立15个义务教育学区
朝阳区于2014年启动学区化综合改革,加速提升优质均衡水平,颁布了《关于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的工作意见》,以“协作、互补、共享,联动、务实、发展”为宗旨,作为各学区推进工作的指导。目前,朝阳区15个义务教育学区格局已经建立。
(来源:法制晚报 记者:赵颖彦)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