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大美内蒙古
16.02.2016 09:50
本文来源: 林业网
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祖国北疆生态文明风景线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更让内蒙古人确信,内蒙古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挥出的厚重之笔,淋漓尽致描绘着内蒙古的绿色篇章,而这幅画卷上清新的绿、诱人的蓝、纯洁的白、蓬勃的红,也正在将内蒙古人的幸福生活绘就得多姿多彩。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万千内蒙古各族儿女义无反顾,正以生态文明托起大美内蒙古,以绿色低碳守护美好家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新理念——打造祖国北疆生态文明风景线
生态文明建设5年一脉相承
冬日的蓝天下,一座座风力发电机旋转着洁白的叶片,绵绵林海一直延伸到远方。很难相信,这里就是从前那个黄沙漫漫的京津冀风沙来源地——内蒙古多伦县。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多伦沙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7%。经过不懈努力,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1%;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昔日的京津冀“风沙源”,已变成京津冀“后花园”。
这惊人巨变,正是“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缩影。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北疆,地理位置特殊,整体生态形势不容乐观。守好一方碧水蓝天,既牵系内蒙古儿女的福祉,事关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更维系着子孙后代和民族的未来。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从此,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成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宏伟蓝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014年考察内蒙古时,总书记更是提出了内蒙古要着力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祖国北疆生态文明风景线的殷殷期盼。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从此有了更清晰的努力方向。
使命如山,压力在肩,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建设生态文明当成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全区人民未来的长远大计,一路加码提速,改革激活力,转型铸动力,法治守底线。
青山披翠,碧水蜿蜒,一道横跨祖国北方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正有序建成。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内蒙古真美!
这正是“十二五”期间,内蒙古一脉相承的绿色施政理念结出的美丽果实——
5年来,生态内蒙古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最终成为内蒙古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追求。
5年来,森林资源实现持续增长,全区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5090.83万亩,年均建设面积1000万亩,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森林面积较2008年增加了182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1.2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03个百分点;
5年来,5133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将3.4亿株绿树种在了内蒙古大地上;
5年来,防沙治沙实现持续“双减少”。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全区2.6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得到了初步治理,7000多万亩农田、1.5亿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的保护;
5年来,全区森林植被总生物量达到16.09亿吨,总碳储量8.05亿吨,年涵养水源量358.8亿立方米;全区五大沙漠、五大沙地森林植被总生物量达到5264.1万吨,总碳储量2632.05万吨,年防风固沙量15.92亿吨,年滞尘量709.53万吨;
5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历史性跨越。
新举措——改革激发生态活力
转变发展方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建设北疆亮丽风景线,是实现中国梦内蒙古篇章的重要内容,而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必须按下绿色发展“快进键”。
内蒙古人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粗放发展的老路已经走不通,必须主动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着力协调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至此,绿色成为内蒙古发展的风向标。
这注定是一次凤凰涅槃。
从加强污染治理到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从推进清洁生产到划定生态红线,从完成环保违规项目清理整顿到试点排污许可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内蒙古形成了标准引领、准入把关、监管倒逼、减排推动、整治促进等有效抓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实现了由“一煤独大”向产业多元的转变,煤炭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3.5%下降到11.3%,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加工贡献率由31.7%上升到49%。与此同时,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为绿色产业、绿色经济腾出大量发展空间,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云计算、现代服务业风生水起。全区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形势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为铸就经济绿色动力,自治区在节能减排上推行“减法”运算。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全区积极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而在新兴产业上,自治区则用“加法”运算。五大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一减一加之中,无疑为内蒙古今后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换装了新的引擎。
更让人欣喜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效应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居民消费方式发生了蝶变。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等悄然进入百姓家,绿色出行、低碳生活蔚然成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共识度正在提升,广泛的“生态共识”正在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
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内蒙古以生动的实践探索如何赢得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新保障——法治坚守绿色底线
努力让全体公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内蒙古,需要经济手段,更需要法治护航。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生态大树”枝繁叶茂,源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恒心和定力,源于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的有力决策。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内蒙古自治区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通过国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国有林区改革箭在弦上;《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实施方案》和《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数据更新指导意见》的制定,使森林资源资产负债情况一目了然;《关于进一步规范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农牧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基层林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相继出台,进一步激发林区自身活力……
一系列生态领域的制度和措施,将内蒙古生态保护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各种规章制度守护生态底线,法治也不断夯实。
自治区紧紧围绕依法治林,强化资源管理保护,巩固建设成果:落实天然林保护政策,严格林地使用审批,打击毁林犯罪,加强防火体系建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加大保护修复力度。仅“十二五”期间,侦破、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案件24691起,综合查处率98.8%。
强改革、谋转型、立法规,从认识的转变上升到全方位的顶层设计,内蒙古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再次提升。
与此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强调,要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严肃查处环境违法问题,让百姓切实感受环境改善,还群众一片碧水蓝天。
“十二五”期间,针对全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狠狠踩了“刹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8.8%和22.7%,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分别下降10.18%、8.13%、12.6%和8.83%,均超额完成任务。
随着全区生态的持续好转,绿色发展的红利也日益凸显。
由于林业资源持续稳定增长,林业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区已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涌现出一批以民营企业为代表、以技术创新为特点的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地区。截至2014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383亿元,较“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增长89.6%;生态文明建设绿了城镇、美了乡村,“十个全覆盖”对于村容村貌的整治让农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内蒙古旅游感受绿色。全区森林公园总数达到47处,共接待游客1134.8万人(次),总收入3.03亿元。
而生态扶贫产业扶贫更是鼓了百姓腰包。各项林业惠民政策的逐一落地,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和发展林沙产业,让更多贫困农牧民参与到了造林生产、森林管护活动中,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回眸“十二五”,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步步踏实——
5年间,内蒙古绿色GDP的政绩考核观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和制度体系得到完善,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逐步形成共识。
5年间,内蒙古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谋发展,将生态文明理念持续转化为实践,把生态环保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重要举措。
5年间,内蒙古步伐坚定地出台一项项生态政策措施,推动一个个生态成果落地,环境治理呈现铁腕之势,生态修复展露新颜,实现了生态建设一次又一次跨越。
5年间,内蒙古动员起全社会力量凝聚合力,努力守护着这片土地上蓬勃的绿、诱人的蓝,竭力将人们生活绘成幸福的自然本色。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面对“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内蒙古有信心、有能力让生态美、和谐美的动人画卷在自治区大地更加完美、丰盈地展开,让我们众志成城,向着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亮丽的目标不断迈进。(杨利伟)
本文来源: 林业网
16.02.2016 09:50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