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与转型“双轮”驱动

16.01.2015  03:03
  “2014年,是伊春林区停伐后历史性转折之年。我们坚持以‘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为基本遵循,深入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推动改革与转型‘两个轮子’同转,加快3+X产业体系建设,为林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日前,伊春市委书记王爱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了近期伊春发展的重点。
      着力做好林区深化改革的“加减法”。重点落实林区九大改革任务,一方面做好“加法”。比如,在林业综合改革上,推进林木资产化、林业资本化运营,打开社会资本进入林业渠道。建设了“活立木交易市场”和“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伊春交易中心”两大交易平台,现已实现活立木流转交易59户724公顷。推动金融杠杆介入林业经营,已累计为林改户后续经营发放贷款2000余万元。盘活林地资源,推进林业局公司化运营,依据国家天保二期有关政策,将投入大、周期长的经营项目林地经营承包使用权适当延长。坚持资源有价、使用有偿,林地经营倡导实行林业局、职工、投资者股份合作、混合所有制经营。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变注册资金实缴制为认缴制。到2014年11月末,全市私营企业5720户,同比增长13.3%;个体工商户4.68万户,同比增长9.3%。另一方面,做好“减法”。比如,在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改革上,对卫生、人口计生、食品药品、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部门进行整合,提高了服务效能。在社会管理创新上,深化居民事务自治改革,通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将涉民事务包括低保、廉租房等社会福利分配的权力交给群众,实现了“还权于民”。
      以产业项目建设为牵动,抓好“五转”,加快转型升级。2014年全市开复工产业项目67个,列入省重点推进产业项目10个,到年底可完成投资17.6亿元。一是加快向“林下转”,推进森林食品北药产业发展模式升级。变“采山”为“种山”,做大基地、做大量。伊春蓝莓等小浆果种植面积全国最大、榛子改培面积全省最大,建成了“友好万亩蓝莓”等蓝莓基地9个。紧抓住龙头企业这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强化龙头企业引建。全市农林领域规上企业已达54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打造了“红蓝黑黄+林药+林畜”6条优势产业链,而且每一条都有1家以上龙头企业、1个亿元以上项目引领。森林食品北药产业已为全市第一大引擎产业。二是加快向“景观转”,推进旅游业态升级。围绕“干”字形旅游布局,加快景区景点建设,现全市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7处。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共接待旅游者5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3亿元。三是加快向“非木转”,集约化发展矿产资源开发业。坚持“开发一点、保护一面”原则,引进中铁集团开发了鹿鸣钼矿并试生产,实现了伊春历史上百亿元项目的突破,为林区转型发展开辟了又一个重要“支点”。四是加快向“园区转”,推动“林区工业林外发展”。重点建设了铁力产业园区、伊春工业示范基地等8个园区。对招引的项目,集中向园区统一摆放。推行“异地共建”、“税收互分”模式,由市里统筹进行经济总量分配和税费收入分成。现园区共入驻企业145户,其中规上企业29户。五是加快向“境外转”,多方拓宽资源开发渠道。在嘉荫和俄帕什科沃建设了“一区两园”跨境经济合作园区,构建起“一企两投”、“一区两园”互动机制。2014年又在绥芬河建设了4.8平方公里,集木材储备、加工、交易和运输于一体的木材储备加工物流园区。从而有效解决了木材生产企业原料进来和走出去的问题。(记者  马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