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张云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1.11.2016  20:50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78年以来,正是由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尤其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我国经济发展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的中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也大为提高。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由于“三个没有变”的实际决定的。

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目前,从生产力水平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发展阶段,又面临着信息化的严峻挑战,我国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任重而道远。从经济体制来看,我国已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市场尚未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为此,我们必须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尤其是从基本国情出发,一心一意地搞好经济建设。

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生产的前提和目标。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国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仍然落后。这是存在“精神文明一手软、社会建设一腿短”的根本原因。为此,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地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系统,通过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来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矛盾向正向的方向发展。

三是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土面积过大,人口数量众多,地域发展差异明显,所以,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是指我国人均水平还比较低。2015年全国GDP总量为67.67万亿元,在世界排名第二。人均5.2万元,约为8016美元,与发达国家3.7万美元以上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不全面是指还没有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例如,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刚达到4%,只是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我国基尼系数早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显然,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此,我们必须从总体小康转向全面小康。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同时,考虑到“三个没有变”的具体实际,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为此,我们必须聚精会神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借鉴世界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简单地追求经济数量、速度和规模,而必须转向科学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正确价值导向。资本主义生产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必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由于受机械发展观和急功近利价值观的影响,我国经济建设一度也出现过“物本”发展的问题,将GDP增长作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和最高尺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党先后提出了“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以人为本”等科学理念,要求将“人本”发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核心。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的价值取向。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造福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绩效由人民评价。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据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表明经济建设是其他建设的经济基础,其他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只有全面推进“五大建设”,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在领导全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样,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找到了切实可行的科学路径,而且为之提供了直接动力、体制保障和领导力量。在总体上,“四个全面”是在科学把握“五位一体”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提出的执政兴国的战略谋划。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战略地位及其相应的战略安排。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表明,我们追求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发展理念的革命变革,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增强发展的创新性,将发展转向创新驱动上,通过科技等方面的创新推动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增强发展的整体性,重点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重点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增强发展的开放性,通过对外开放和互利共赢促进我国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增强发展的人民性,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显然,“五大发展理念”为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发展是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辩证统一。为了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作为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必须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科技资本强国;必须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建设人力资本强国;必须正确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加强绿色投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自然资本强国。此外,必须改进干部考核的方法和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必须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再也不能简单地以GDP来论英雄了。这样,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持续而强大的内生动力。

总之,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善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决捍卫党的基本路线的关键是要坚决捍卫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

关于稳定与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面对特殊时期的特殊问题,我们党鲜明地提出“稳定高于一切,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从而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保证。但是,一些人抽象地绝对地理解这一点,甚至将一些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也视为不稳定事件,采用简单化方式处理群体性事件。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事实上,许多不稳定问题往往是由于发展政策失当造成的。

关于民生与发展。由于一系列复杂原因,我国出现了经济建设一条腿长、社会建设一条腿短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但是,要求从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就会割裂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有机关系。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坚持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我们才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关于生态与发展。在我国发展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党在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但是,一些人认为生态文明是取代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认为农业社会和乡村文明才最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从逻辑上来看,这种观点混淆了文明要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文明形态(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的关系。从实践上来看,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其核心。科学的选择只能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只能是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同时,考虑到“三个没有变”的具体实际,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为此,我们必须聚精会神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本文作者张云飞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原文刊于《长江日报》11月21日求知版)

原文链接:

[长江日报]张云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