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输水五环”月底贯通
本报记者 朱松梅
走在深埋地下20米的南水北调东干渠里,灯光幽暗,仿佛进入了科幻片里的时空隧道。本月底,这条长达44.7公里的“巨龙”将彻底完工封闭,并注入南水北调来水进行静水压试验。
这也意味着被称为“输水五环”的南水北调北京输水环路正式贯通。
干渠盛水量达74万立方米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南水北调东干渠工程第一标段的工地现场。从1号通风口下到20多米深的井底,在微弱的灯光里,一条直径4米的混凝土干渠展现在记者面前,它宛若一条巨龙,蜿蜒着深埋地下。
“东干渠的主体已经完工了!”用手抚摸着混凝土干渠壁,东干渠项目部部长刘峻伟脸上洋溢着兴奋,“现在就只差东干渠渠首这一处还没有封闭了。”
记者来到了东干渠的渠首——因为尚未完全封闭合龙,所以这里看得到一缕阳光射入。只见一个直径约3米的蓝色大圆盘堵在干渠尽头,圆盘上还镶嵌着一圈银色的大铆钉。
“这个蓝色圆盘的学名叫盲板,相当于一个‘塞子’,它的后面现在就流动着南水北调来水。”刘峻伟告诉记者,这块盲板是东干渠工程同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的接口处。这里即将要安装一个直径3.6米的电动蝶阀,根据来水情况随时调度。
本月底,拔掉“塞子”,堵住渠内排气孔,再焊接上一段80厘米的连接管,整个东干渠就全部封闭联通了。
预计到6月底,全封闭的东干渠会完成静水压测试,具备通水条件。刘峻伟告诉记者,为了防止巨大的压差损坏干渠,通水时,渠内的阀门将逐级打开,直至来水充满隧洞。根据测算,全部灌满干渠需要74万立方米的水。
主要向朝阳、通州、亦庄供水
从2012年6月8日正式开工,东干渠建设历时三年时间。
“东干渠快要封闭了,我心里还怪舍不得!”在第一标段的施工现场,一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脸上充满了自豪和留恋。他告诉记者,自打进驻工地,他天天在隧洞里爬上爬下。
修建这条输水隧洞并不容易,存在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水位高等难题。施工期间共穿越了4条铁路、9条轨道交通、9条高速公路、77座桥梁、31条等级公路、18条河流及600多条地下管线。
“穿越地铁15号线时,工程难度尤其大!”刘峻伟告诉记者,东干渠工程穿越15号线的成功,填补了北京市盾构工法的空白,“输水隧洞顶部距离运行中的地铁轨道仅有5米,沉降值控制在3毫米以内。”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干渠共有4个分水口,分别为第八水厂、第十水厂、通州水厂和亦庄水厂供水,为朝阳区东部、通州区和亦庄的居民提供用水保障。
为“三水联调”打下基础
东干渠完工后,意味着南水北调北京地下输水线路的贯通。它将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南干渠工程一起,形成一条基本沿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的地下输水环路。这条“输水五环”的形成,也为以后本市实现“三水联调”打下基础。
据市南水北调办统计数据,自2014年12月27日南水进京以来,工程已顺利运行超过100天。本市累计接收南水北调水1.4亿立方米,通过南干渠等工程向自来水厂输水超过1亿立方米。以后,本市接收南水量还将增加,在供应城市生活用水有富余的情况下,可以向密云水库反向输水进行储备。一旦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发生事故,或者要维修时,水厂的供水水源会切换为密云水库或地下水,实现南水北调来水、密云水库、地下水联合调度,降低供水风险。
左图:昨天,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东干渠第一标段工作井内,工作人员驾车巡线。本报记者 饶强摄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