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两会 我在现场】代表委员热议自贸区:创新发展大引擎

14.03.2015  22:03
原标题:

  央视网特稿(记者 郭城 张志超)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展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此,驻沪津粤闽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人士结合当地自贸区建设,热议制度创新、倒逼改革等话题。

  上海自贸区有多项经验可复制

  作为第一个设立的上海自贸区,有哪些成功经验可复制推广?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此较为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徐金记表示,从上海自贸区挂牌到现在,共有23项检验检疫方面的创新性制度出台,其中8项比较成熟的创新性制度将向全国推广。“包括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式新通关流程的实施等政策。”

  国家质检总局通关司副司长邸连柱介绍,围绕贸易便利化这一目标,上海自贸区探索出新的分线管理制度,一线彻底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对进出口企业,在一线实行电子通关,免发纸质通关单;在二线实施入区货物集中检验、出区货物分批核销,减少货物通关时间,降低企业成本。  

  天津以自贸区倒逼金融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府秘书长张志强表示,天津自贸区主要依托滨海新区。“从功能定位和这几年的发展来看,滨海新区形成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先进制造业相对比较发达。同时,金融创新特别是融资租赁先走一步,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在自贸区倒逼之下,滨海新区全面深化简政放权的步伐越走越快。全国人大代表马杰说,滨海新区审批制度改革将109枚公章压缩成一个章,已经成为了国家简政放权的标志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孔晓艳认为,金融业的开放将是建设天津自贸区的焦点之一,金融改革创新一直是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头戏。

  广东自贸区连接港澳辐射珠三角

  在转型升级的路上,改革提供的动力必不可少。2014年,自贸区的设立无疑是广东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潘皓炫说,设立广东自贸区是为建成改革开放新高地,在贸易规则、资金进出、通关便利等方面跟国际接轨。

  全国人大代表陈丹认为,广东自贸区的优势其他地方不可媲美,广东连接港澳,人才结构、市场结构都很好,香港是自由港,广东可以借鉴并和香港合作。前海、横琴、南沙三个片区,有很多国际化规则,正在全面与港澳合作,比如前海,已经有很多香港公司注册。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说,深化与港澳的合作是广东自贸区最大的特色,广东应该发挥综合功能作用。广东自贸区实际上是在深化港澳合作的背景下,借助港澳向内地辐射的资源,连接内陆和港澳,打通内外市场。

  福建自贸区与“海丝”有机结合

  与上海自贸区不同,但与天津、广东自贸区一样,福建自贸区也是第二批成立的。福建是第二批成立的自由贸易区。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省长苏树林认为,“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自贸区建设将与之结合。”

  因福建离台湾最近,苏树林表示,自贸区的建设要突出对台优势,“我们在实验区的发展中充分地注意、高度地关注台资企业的发展需求,由他们的需求来引导实验区的自主创新。如果我们的实验区让台资企业满意了,那么其他企业基本上也就满意了。”

  苏树林介绍,福建自贸区未来将会突出对台优势并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相结合,由台资企业需求来引导自贸区实验创新。他认为,福建自贸区要突出试验功能,借助“后发地区”的优势,与上海、广东和天津的“先发地区”形成对比试验、互补试验。

  自贸区是改革高地而非政策洼地

  上海自贸区取得的可复制经验,让更多的地方心潮澎湃,激发了更多的追赶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9省份明确表态将积极申报自贸区,除了重庆、山东青岛、广西北部湾,还包括湖北武汉、河南郑州、陕西西安、甘肃兰州、辽宁大连、吉林长春等。

  对于第三批自贸区,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表示,除新增加的天津、福建、广东三个自贸试验区外,不排除今后还会有新的自贸区,但是现在没有具体规划。

  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专家陈凤英分析,设立自贸区也需要申请地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第二批自贸区的特点非常清楚,比如广东有香港、珠海的经济优势和深圳的创新优势;福建,台海是最主要的优势,可进一步发展到东南亚地区;天津,位于京津冀地区,最具优势的就是港口,和京津冀一体化的潜力。未来第三批、第四批自贸区,也会有它的特点。

  经过上海一年多的试验,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自贸区是“改革高地”而非“政策洼地”、做“苗圃”而不做“盆景”,这与昔日开发区、保税区,存在根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