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术前沿论坛”在我校举行
10月29日,“2016学术前沿论坛”在我校举行。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我校联合主办,主题为“中国梦:协调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市社科联主席沈宝昌,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韩昱,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韩凯,我校副校长周作宇,以及各学会代表出席论坛,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300余人参加了论坛。
刘川生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次学术盛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在研究各领域发展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在探索补齐发展短板的理论路径上下功夫,在提出促进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上下功夫。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扬长征精神,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抓重点、谋长远、献良策。
沈宝昌主席表示,当前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方面有了更加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空间,更要努力做真学问、做好学问、做大学问,坚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长征路上作出应有贡献。
韩昱副部长在致辞中肯定了我校在首都宣传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北京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交流的重要阵地,要坚持以首善标准、把握方向、抓住重点、健全机制、加强服务。希望通过论坛研讨,加深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解,形成共识、共同推动、协调发展。
论坛邀请了经济、文化、心理、历史制度、绿色能源、城乡规划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了精彩报告,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破难释疑、集智聚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倾力贡献首都社科学界的智慧与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元春教授在《如何科学看待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有关问题》的报告中,以债务来源、信贷缺口、风险的台阶以及房地产的波动点为切入点,通过大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现状,重点回应了中国崩溃论,增强了经济自信。北京大学哲学系陈少峰教授在《小康社会的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报告中指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与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必须考虑传播对象的独特性,从全国市场、国际传播、价值多元冲突方面考虑文化产业的发展,激发文化产业创造力。我校心理学院金盛华教授在《找回中国人丢失的幸福感》的报告中,分析了“中国人有太多理由幸福,但我们幸福感出奇的低”的原因,提出找回中国人丢失的幸福感需要社会综合治理和社会整体进步。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在《协调发展的历史经验》报告中指出,生产力标准与群众利益原则的统一、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的统一、战略目标与战略步骤的统一是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能源系统分析研究室主任张希良教授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管理问题》报告中指出,要实现全球长期减排目标,需要系统统筹和科学管理,其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这也是我国统筹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我校资源学院刘彦随教授在《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挑战与出路》报告中指出,要从城进村荣协同一体化、发展方式转型等值化、新型村镇建设价值化、四农难题破解现代化、权能体系市场化等五个方面统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学术前沿论坛自2001年创办,以“立足学术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聚焦民生国是,探讨发展思路”为主旨,以北京雄厚的智力资源和优质的学术资源为依托,先后围绕“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中国梦”等时代主题,举办了15届主论坛、330余场学会专场活动,已成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界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术创新的年度盛会和促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学术平台。
(社会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