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进行时]导师代表吴文良在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图文)
曲越 摄影
各位研究生新同学: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老师们向你们表示由衷的祝贺、欢迎和感谢。之所以表示感谢,是因为你们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与老师们合作的研究者,是我们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科研新生力量,感谢你们选择了农大。
今年是我校研究生新生首次超过本科生的一年,我们在这里为你们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今天是你们的大日子,按照学校的传统和惯例,一般会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给你们讲讲。今天学校领导大胆创新,让我这个小先生代表老师们讲讲,小先生讲点小道理,大道理留着待会儿柯校长给你们讲。
我是1983年从山东农学院考到北京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89年博士毕业留校,今年整整31年。回顾31年个人的成长,我觉得三个问题对你们特别重要,提出来跟大家交流与探讨:一是专业能力,二是个人与外部的协同能力,三是品德的完善与保持,我把这三者成为人生的金三角基础结构。它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成功与成长、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甚至决定了是否幸福快乐。
先说专业能力。我们整个教育体系的设计是由不同等级的能力阶梯构成的,是有规律和阶段目标的,高考前的中学教育主要是考试能力的培养,高考差一分你也进不了想上的大学。大学本科主要是自学或者说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硕士阶段主要是动手能力即基本研究能力、做事能力的培养;博士阶段重点是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到了博士后就是作为一个职业研究人员,重点训练做研究的职业能力。理论上,如果你能够遵循、适应这套教育体系,就能够成才,但是实际上每个阶段都可能出问题,只有比较少的适合做学术的人最终胜出,很多人一不小心,就会被淘汰。对于这套教育体系,在20年前,我曾经有一个批判性的评价:如果处理不好,读完高中你就学傻了,读完博士你就废了,做完博士后你就找不着工作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你很可能认为我大学GPA高、考研分数高一定就适合做研究,甚至认为自己是人才了,其实很可能不是。从整个教育体系看,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正好处于学习、研究走向社会的最后过渡阶段,是十分关键的阶段。研究生,顾名思义,既是学生又是研究者,与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有着本质区别,在导师指导下从一个学习者真正开始做研究,主要是从念书考试过渡到亲自动手做研究,重点要训练自己的动手能力,当然是广义的动手能力,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技术开发,都要要亲自动脑子选题、做计划、做实验、写文章、参加学术交流,完成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从中领悟科研,提高自己,也要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做学问的料。我曾经有一个硕士生,刚考进来很牛,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感到压力很大,跟我说,吴老师,你要手把手教我,我笑着说,我抱抱你吧,因为是个男生所以才敢这么说。我说你是研究生,你是运动员,我是教练,你要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最大程度地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把导师当字典,你学不出来。博士阶段,即进入难度更高的创新性研究的阶段或者说创造能力培养的阶段,实际上又包括创与造两个阶段。既需要有好的创意并能实施、操作,更需要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意阶段十分关键,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没有好的想法,恐怕做不了学问;即使做学问,也是一辈子“压力山大”。我曾经带过两个博士,因为硕士是做的原来导师的基金项目,实验方案是现成的,没有经过选题的训练,结果到了我的实验室,半年开不了题,甚至不清楚技术路线。可见硕士阶段的基本训练很重要,提前攻博的研究生更要注意。在研究过程训练的基础上,作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有三个能力特别重要:写项目建议书的能力、口头表达包括英语口语能力、文字表达,具体还涉及完美表述PPT的能力、学术讨论会上限时发言的能力、撰写发表论文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没有老师系统、专门教授,需要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对自己狠一点,在学校尽快过关。以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为例,我们这一代土博士口语过关绝大部分是博士毕业以后,你们毫无疑问应该在硕士、博士阶段过关,起码交流无障碍。业务过硬才有自信,从研究生入学开始,我就跟学生讲,好学生凭本事自己能够找到好工作,不需要导师推荐,表现特别差的学生我也不推荐。非典那一年博士毕业不好找工作,我有个女博士毕业,拿到了三个单位的接收函,其中一个单位是当时柯校长任主任的农业部农村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柯校长可以作证,我并没有打招呼,估计打招呼也不管用,她凭自己的能力争取到机会,现在已经成为单位研究与管理岗位上的主力,而且非常自信。当初开始做博士论文时,她说,吴老师我要完成三个案例的调研,没有经验,你要亲自带我去调研。因为是女生,我这回不敢说抱抱你,我说,经费准备好了,调研地点和单位联系好了,开题做完了,就看你自己的了。调研过程中她曾被一个企业家批评哭了,也遭遇地方政府领导的应付,有个局长不理她,她早晚都在人家办公室门口等,打动了局长,了解到真实情况,还给老师挣回了礼品(大桃),圆满完成论文并找到理想的工作。
具备了扎实的专业能力,是否就一定能够成功、成才、成长呢?是否就一定能够幸福快乐呢?这就引申出第二个问题,个人与外部协同能力的培养。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会发现,有不少人专业基础、能力很强,但是在生活、事业的发展上并不理想,甚至会出意外。杨澜采访哈佛大学校长时说:你们哈佛毕业生很成功,有什么秘诀吗?校长说(大意):很遗憾,我们只教会了他们如何成功,但是没有教会他们如何获得幸福、成长、成人。他们刚毕业头十年大都功成名就,很愿意回到母校,大约十年以后回来的就不多了,不少人生活或者事业上出了问题,二十年以后就很少有人回来了。 我有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的高校,就像一个温室,为学生提供了比较理想的环境,学生们就像温室中的鲜花和蔬菜长势旺盛,但是,我们每个人最终要走出温室、走上社会,一旦走上社会就不适应,经常会出问题。有一年,我应邀为全校的博士生讲一课生态农业发展战略,讲课前我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或者十字指导方针是什么吗?结果没有一个同学知道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我说了一句很刻薄的话,刺激同学们,我说,你们这样就应该找不到工作!这事引发了我的深思,在研究生阶段,在走向社会的最后阶段,同学们不仅要学好专业,而且必须具备基本的个人与外部协同的能力,这方面涉及同学与家庭、同学、老师乃至社会各个方面协同的能力,要求同学们不仅要了解真实的社会,还要争取更多的机会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在我们研究团队,一般硕士要在实验站待一年(三年时要待一年半),博士要待两年以上,不仅要做实验搞研究,而且要直接参与站上的管理,承担一定的具体管理工作,学会与农民、地方干部、企业家打交道,包括处理矛盾甚至冲突,包括基本的人情世故,利益关系协调,具体到谈恋爱、坐车、吃饭、敬酒。有了这样的经历,参加工作后就比较容易适应、胜任。有十几个博士在桓台实验站上待过两年以上,现在分配到全国各地,在业务和管理岗位上很快都成长起来。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团队每年7月上旬就集中到桓台实验站进行学术交流和集训,每年研究生新生整个暑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站上参与调研,提前融入团队,接受锻炼。总之,实践这一课一定要尽早过,否则,迟早要交学费。
第三个方面,说一下金三角的最后一个角----品德修养的完善与保持。古人云,道法自然,厚德载物,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只要时空尺度足够长足够大,概莫能外。今天社会和个人面临的众多矛盾、困境的原因可能很简单,就是缺少对自然的敬畏,缺少对真善美的敬仰。既然厚德载物是规律,那么少德则难以承载重物,缺德则迟早会垮掉。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的提出就是起因于人与自然的失衡,我们对大自然不厚道,就做不到厚德载物,只能少德载雾霾。在对待与自然的冲突方面,我们已经开始觉醒,国家实施生态文明战略,提出耕地红线、生态红线、水资源红线,并正在采取措施。一个人如果德行不够也难以载物,承受不住名利和权力,所以在社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同样需要建立我们的道德底线、个人品德修养行为的红线。大家都知道新东方的故事,当年俞敏洪为了吸引两位老同学王强和徐小平回国共同创业,提了一大堆钱去,但是,后来才知道,同学之所以下定决心回国与他共同创业,就是记得他上大学时为同宿舍同学打了四年水,厚道、可信,可以作为兄弟。俞敏洪与新东方的故事正是我说的金三角基础结构的成功典型例证,也就是既要有专业能力、有与外部协同的能力,还要有德性,才能不仅成功,而且成长,还能幸福!前几天,我们学院召开暑期研讨会,一个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清洁工有重要事必须要回老家处理,为了不影响她在城里服务家庭的生活,在她回家前的一天,在垃圾桶上套了十个垃圾袋,这样的职业素养、这样的厚道做法,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同学们,你们即将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和贡献者,人生中一页美好的新篇章即将翻开。希望你们要坚守心中的梦想,掌握好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有乐观向上的淡定心态,志存高远,探求真知,砥砺品行,度过一段充实而又美好的研究生时光!奠定你们人生金三角结构的坚实基础,为攀登完美人生的金字塔顶峰做好充分准备,为未来农大的发展,祖国的繁荣昌盛写下精彩的一笔。
衷心祝福大家!谢谢!
责任编辑: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