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华课题组揭示新型H7N9流感病毒产生原因(图文)
本网讯 12月30日,《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 )发表我校刘金华教授课题组和美国Robert G. Webster教授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揭示了新型H7N9流感病毒产生原因。
2013年3月在我国东部首次发生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案例。截止到2014年1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报道了454例人感染病例,死亡率约30%。H7N9病毒是一种新型的重排病毒,其6个内部基因全部来自鸡源H9N2病毒。什么原因使H7N9病毒获得了全部的鸡源H9N2病毒内部基因,H9N2病毒在鸡群中的进化和流行对H7N9病毒产生的作用如何,均尚未充分阐明。我校动物医学院刘金华教授课题组和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Robert G. Webster教授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揭示:单一基因组合方式(基因型)的H9N2病毒在我国鸡群中呈优势流行,为H7N9病毒的重排提供了充分条件。这一成果由动物医学院蒲娟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发表在最新一期 PNAS 。
流感病毒是分节段的RNA病毒,其基因组由8个基因节段组成。当不同流感病毒同时感染相同细胞时,它们之前容易发生基因交换,从而产生重排病毒。重排是流感病毒进化的重要机制,也是大流行流感病毒产生的主要方式。以往的流感大流行毒株以及本次在我国出现的H7N9病毒都是由流感病毒通过重排方式而产生的。
刘金华教授课题组根据十余年禽流感病毒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结合动物医学院畜禽疫病诊断中心长期积累的临床资料,发现H9N2病毒在我国鸡群中表现新的流行趋势,并证明目前我国流行的H9N2病毒对鸡只的适应性增强,而且其抗原性发生了改变。在H7N9爆发之际,该课题组与青岛农业大学共同开展了养殖鸡群禽流感病毒的回溯性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H9N2病毒在鸡群中的流行呈现增强趋势;与Dr. Robert G. Webster教授课题组进行生物信息学合作研究,发现一种新的H9N2基因型在2010年之后成优势流行,这种优势基因型的流行大大增强了H9N2病毒参与重排的机会,为新型H7N9病毒提供了全部6个内部基因。
这一研究揭示了新型H7N9病毒产生的机制,并强调了开展养殖鸡群H9N2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并提示在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对人健康威胁的同时,不能忽略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危害性。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不仅是H7N9病毒的基因供体、而且也是H10N8等多种新型病毒的供体,因此,对鸡群中H9N2亚型禽流感的防控需要给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