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进行时]修学、修业与修身——校长柯炳生在2014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图文)

19.09.2014  19:30

  

  修学、修业与修身——在2014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柯炳生

各位新同学:

  大家好!

  根据研究生院的报告,今年我校招收了硕士生2065名,博士805名。来自于外校的生源比例,硕士生占62%,博士生占50%。我向所有的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来自外校的新同学表示热烈欢迎,欢迎你们加入到中国农大的大家庭中来!向来自本校的新同学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你们对母校的深度热爱!你们参加了6月份的毕业典礼之后,又来参加今天的开学典礼;你们用行动表明了这样的感情:如果再一次选择,依然是农大!看到你们的熟悉面孔和神态,我感到很温暖,很亲切。同时,也向你们提出一个特别的希望:请你们以一个老农大人的姿态,热情地照顾好那些来自外校的新同学!全校老师将与各位一起努力,让所有同学在中国农大的研究生生涯,过得无怨无悔,过得无比精彩。

  作为中国农大的研究生,你们比较特殊。我校从2012年开始,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改革内容是非常全面的,涉及到六大方面,分步骤陆续实施。你们是所有的六大改革措施均到位之后的第一批学生。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按照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规律,按照社会对研究生人才的需求特点,更好地培养人才。在硕士培养方面,无论是按照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硕士招生程序入校的,全部实行两年学制。一年级实行同样的培养方案,然后实行分流。那些愿意从事学术研究进行深造并且获得了所在学院认可的同学,通过硕博连读程序,进入博士培养阶段,按照博士生培养方案,再读四年。按照专业硕士身份入校的同学,实行同样的硕博连读政策,只是为了与国家的相关规定相衔接,还需要进行一些管理层面的技术性措施。其他的同学,进入硕士培养的第二年,无论入校的身份如何,均执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这是因为,如果不攻读博士学位的话,其未来就业方向只能是应用型岗位,而不可能是学术研究岗位。如果有的同学错过了硕博连读的机会,但又很想去坐学术研究的冷板凳,那么,还可以在取得硕士学位之后,通过申请考核的方式,成为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培养方面,为了学术培养的连续性,我校鼓励硕博连读,没有名额限制,大大提高了各专业硕博连读生的比例。今年硕博连读已经占到了博生招生总量的40%,我们希望这个比例不断提高,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想到中国农大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好都从硕士就来,然后转博。国家已经强调给予推免生更大的选择自由,我们期待这项政策会让我校接收到更多的推免生。对于面向社会招考的部分,在全校所有专业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选拔出更适合学术研究的优秀人才,并通过修改博士生培养方案,以培养出更高水平的学术型人才。这些措施,已经实行了两年,初步效果很好。

  改革措施中很重要的一项,也是最后实施的一项,是从你们这一级才开始实行的。这就是新的研究生奖助政策。这项措施实行的比较晚,是因为国家近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既涉及到研究生的学费制度,也涉及到奖助制度,非常复杂。今年上半年,学校的文件已经出台了,校园网上有,也有通过答记者问方式提供的解读。其中涉及到学费、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助研津贴、助教和助管津贴、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等,很多的名目。奖助学金的来源渠道不同,包括国家、学校、导师、社会捐助等等。我估计大部分同学一时难以看懂。之所以这么复杂,是因为我校既要与国家政策相衔接,又要满足我校的特殊目标。我校的特殊目标包括:第一,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实行同等待遇;第二,新生与老生实行同等待遇;第三,全面较大幅度提高所有学生的待遇水平。这里讲的待遇,是扣除了学费之后同学们实际享受到的奖助津贴的合计净值,即上述的前5项之和,这5项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的。由于不同硕士的学费不同,新老生的学费也不同,学校只好采取相应的平衡措施,使得最后的实际待遇水平一致。那些复杂的体系,你们慢慢去了解。我这里先给个总体概念。每一个硕士生都能够享受到的奖助津贴净值:硕士生为5600元/年—13600元/年,博士生为24000元/年—32000元/年。其中的幅度,不是因为身份的差别,而是因为学业奖学金是要按照学业情况有所差别。在此之上,有些同学还能够享受到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助教和助管津贴以及导师提供的额外津贴等等。这个水平,在重点研究型大学中,大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校将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待遇水平,使得同学们免受经济问题困扰,而更好地集中精力去完成好学业。

  说到学业,你们未来的几年,会比较忙。国家对你们有很大的期望,老师对你们有很大的期望,你们的家人和亲人们也有很大期望。无论是硕士生的两年,还是博士生的四年,都会比你们想象中的更短,更快。你们要做的许许多多的事,可以归纳为三件:修学、修业与修身。

   修学,就是学习别人创造的知识,给自己增加些学识的营养。 研究生应该成为饱学之士,最好能做到学富五车。这件事,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本科,到研究生,几乎快二十年了,各位一直在做,已经很熟悉了。这也是学生的根本。只是,在研究生阶段,要求应该更高一些:除了学些本专业的知识,也要学些别的专业的知识;除了学习找工作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些与找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除了学习老师教的知识,更要学会自己去找知识,包括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的巨大资源。

   修业,就是利用学来的知识,为别人(社会)做点有用的事。 修业一词在字典中有多重含义,但首当其冲的是“建功立业”。其中的功与业,就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事,为他人造福的事。研究生这个词,翻译得很好,是很棒的意译。研究生,就是要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去做研究。这是与本科生的显著不同(本科生当然也有研究,但是主要还是学习知识)。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或者为解决老问题找到了一个新方法,都是研究成果。为此而进行的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等工作,就是研究工作,就是对研究能力的锻炼。对于不准备从事学术研究职业的硕士生来说,到社会实践中去,针对具体的环境条件下的具体问题,利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确定问题的原因,找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也是对研究素养的修炼。

   修身,就是通过精神上的修炼,让自己心智健康而感到快乐。 修身,既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也是修学和修业成功的最重要基础。修身的问题,也就是“三观”问题。其具体内容极为宽泛,但是集中起来就是两个问题:如何对待别人,如何对待自己。修身的目标,就是修德以待人,修心以悦己,而归根到底,修德也是高尚的悦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学、修业和修身,不是仅仅通过书本和课堂就可以完成的,而必须要通过实践,需要你们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深入到一线实践中去。实践的途径很多,专业不同,方式不同。说到这里,我不由地想到我校资环学院部分研究生的“科技小院”实践。这是我校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创新:把研究生放到村里,住在村里的小院中,一住就是半年一年,甚至更长。他们在为当地农民服务的过程中,学习、锻炼、成长,一方面同农民打交道,交朋友,搞讲座,推广科学技术,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另一方面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和学位论文。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发现实际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等,尤其是自信自强精神以及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能力,都获得了显著的全面提高;他们对社会基层有了深入的直接感受,对于基层群众有了深切的全方位了解。我们培养精英人才,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就是要培养这些优秀的品质。5年来,在全国各地已经建立起了20多个这样的小院,已经有60多名研究生接受了这样的锻炼。经过小院的锻炼,他们有的被转为博士生,有的被国外大学接受攻读博士,有的还没有毕业,就被大型企业录用。科技小院从村子里办起,现在已经开始办到企业中了。全国最大的南方水果香蕉生产企业中的科技中心,就是这样的一个小院,由我校的一个博士生和几个硕士生组成。我去过几个小院,看到小院中的同学,每一个人都阳光灿烂,自信满满。我更听到了很多他们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令人感动,令人高兴。他们的故事,已经写出来了一些,出版了两本书,题目是“我和科技小院的故事”。我特别注意到,他们在讲述经历时,用了很多的第一次,并且说受用一生,记忆一生。这些学长们的经历感悟,比那些名人的励志说教,更贴近你们,更真实感人有用。我强烈建议你们去读一读。电子版的,校园网上有。

  科技小院的方式,也许仅仅适合部分专业,但是其揭示的道理,却有普遍意义。这就是,研究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全面的培养锻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获得最宝贵的机会--发现自己巨大潜能的机会。研究生的实践,不仅仅是指田野的实践,工厂的实践,公司的实践,也包括实验室中的实践;不仅仅是国内的实践,也包括到国外的实践。不久前听到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大学的研究生自己联系到美国硅谷做了两三个月的实习,回来后要被所在学校开除,说是违反了学院的规定。如果这个学生是在我校,我们不开除,我们点赞。

  同学们,修学、修业和修身之事,不仅仅是研究生的大事,也是每一个人的终生必修之事。由于各位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三件事就显得格外重要。就某种意义上看,研究生阶段是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入职场的过渡阶段。通过尽可能地做好修学、修业和修身这三件事,你们就有可能把你们的一些不足,一些弱点,先在学校中就暴露出来,而不是等到进入工作单位之后再暴露。学校与职场的重大区别在于:你的弱点,在学校的老师眼中,很正常,老师的存在价值,就是帮助你消除这些不足和弱点,从而培养人才;而在职场的老板眼中,这很不正常,老板的用人准则,是找到人才来赚钱,不是培养人才。你暴露出弱点,老师是先把你培养好了再送走,老板则是直接把你送走。希望你们珍惜研究生的宝贵时光,努力修学、修业和修身,给予老师现在培养你们的机会,不给老板将来让你走人的机会。

  谢谢!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