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召虎带队参加武川试验站30周年暨半干旱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图文)

11.08.2015  18:20

  

   

资环学院 供图

  本网讯 作为庆祝学校110周年的重要内容,8月7日,我校武川试验站建站30年暨半干旱区旱作农业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学校副校长李召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冯万玉、副院长康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乌兰巴特、武川县县长靳春亮等出席。会议先后由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吴文良教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姚一萍研究员主持。

  康暄代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对合作共建武川试验站30年表示热烈的祝贺,他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旱作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合作的设想。他特别指出,双方30年的友好合作非常成功,有力促进了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的团队建设,对内蒙古自治区旱作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了内蒙古自治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对自治区区域发展、对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为自治区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校武川站站长、气象系主任潘学标教授回顾了试验站3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发展成绩,提出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他说,30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武川县等单位有关人员精诚合作,围绕旱作农业前沿科学问题与国家需求,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或支撑计划、“973”、“863”、公益性行业、农业部成果转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等近50项项目,先后有气象、农学、土壤、生态、农经、畜牧、农村发展等不同学科的50多名科研人员、教师和100多名研究生来试验站工作与学习,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0多项,发表文章近300篇,在旱地农业理论与技术、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区域农业、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衷心感谢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武川县、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精诚合作,感谢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表示将进一步组织好研究团队,不断努力,争取在旱地农业理论与技术、生态建设、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与突破。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武川站负责人、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赵沛义研究员补充介绍了30年来试验站的发展历程与成绩,展望了未来工作。他介绍到,经过30年,武川试验站已经从单个项目、单向技术发展到多个项目、综合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与研究区域已辐射到整个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带乃至北方地区。他表示,将进一步创造好条件,不断深化双方合作,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李召虎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武川试验站30年的发展成绩,对为试验站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并对试验站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希望。他说,30年来几代农大人、地方人精诚合作,紧密围绕限制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代表学校向各位老师、同学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他特别感谢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武川县等单位对试验站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高度评价了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武川县的校地合作模式。他希望武川试验站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进一步做好科研成果示范与推广工作,推动地方农业、生态发展,让地方受益、农民受益。他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提供条件,不断加强武川试验站的建设,把武川站建设的更好。他期望武川站在未来的10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绩。

  会上,我校李保国教授从中国水资源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背景下分析了中国农业用水现状,针对干旱区水资源条件,从农业用水和耗水管理、干旱区盐碱地开发利用等方面研究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用水红线。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农业生命研究院的薛青武教授,以美国南部平原旱地耕作系统为例,介绍了该地区的旱作农业研究及发展,探讨了中国旱作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我校郑大玮教授从气候变化与旱作农业的相互关系,总结了旱作农业区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当前气候变化对旱作农业的影响,提出通过旱地种植、品种结构调整、耕作方式改进等农业措施达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低碳农业和气候智能型旱地农业。

  会后,李召虎一行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康暄、武川县县长靳春良等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武川试验站。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内蒙古农牧业厅土壤肥料与旱作节水工作站、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科研处、资源与环境检测技术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研究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以及我校科研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单位的负责人与来宾出席了会议,资源与环境学院气象系部分师生参加了会议。

责任编辑:潘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