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布巴图:扎根沙漠 守护家园

20.12.2016  11:40
  在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额济纳旗古日乃苏木,目之所及是成片的林地,远处不时地传来几只野鸭的嬉闹声。看着眼前一大片茁壮成长的梭梭林,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寸草不生,黄沙肆虐。
  每当天蒙蒙亮时,治沙人图布巴图就穿着褪色的中山装,骑着摩托车,去30公里外的梭梭林走一走,这是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虽然已进入初冬季节,但图布巴图还是放心不下那片梭梭林地,“不来看看,心里想得不行,每天过来看上两三次,看着梭梭安然无恙地在这里,心里很踏实。”
  图布巴图生长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古日乃苏木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1976年,毕业后的图布巴图放弃到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他先后在额济纳旗水电局、经管站、财政局等单位工作。1983年,图布巴图主动申请回到家乡古日乃苏木工作。
  工作期间,图布巴图目睹了家乡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肆虐的沙尘暴,不见天日的黄沙,逐渐缩小的古日乃湖绿洲,让图布巴图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图布巴图说:“我从没想过家乡生态会恶化到这个程度,让我很心痛,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想种树治沙的事。”
  2002年退休后,图布巴图与妻子陶生查干留在古日乃苏木,全身心地投入到种树治沙事业。图布巴图在沙漠中拉起了一道10公里长的围栏,围封2000多亩荒漠,开始种树。
  起初,图布巴图对沙漠种树没有经验,投工投劳了大半年,没有半点收获。“刚开始那几年真是艰苦,严重的干旱使幼苗长不起来,有时勉强长起来的苗树被牲畜偷啃所剩无几。沙漠上长不出东西来,真让人心急。”图布巴图说。
  可树不能不种、沙不能不治,面对困难,图布巴图夫妇没有放弃。为了买树苗,图布巴图和老伴拿出家里所有积蓄,为了解决植物缺水问题,图布巴图一家跑到30公里外的深井处,用塑料壶一趟一趟地拉水浇灌。
  沙漠种树确保苗木的成活率是大问题,图布巴图主动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多种实验。久而久之,图布巴图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种树经”。说起种树的经验,图布巴图打开了话匣子:“春天风大,我把梭梭苗泡在水里,等风势减弱时,抢时间栽种,夏天是梭梭苗补水的季节,沙漠中的气温高,我就浇3次水,秋天、冬天主要是树木的管护工作,时不时地去林地看一看,防止牲畜越栏偷啃梭梭苗。”
  14年来,在图布巴图夫妇的精心种植下,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围封荒漠的绿化率达到80%以上,成片成活500余亩,人工种植梭梭5万多棵,累计投入80多万元。在绿化造林的同时,图布巴图还不断尝试改良肉苁蓉人工嫁接技术,为牧民找到了一条致富新路。目前,当地牧民通过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每户年均纯收入达4万元。
  每年春天,在额济纳旗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总能看到图布巴图老两口身背水壶、手拿铁锹、埋头苦干的身影。图布巴图夫妇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努力,感动了周边的其他牧民,越来越多的牧民自愿加入到了绿化治沙的队伍中,开始和图布巴图一起植树造林。
  “我种树缘于对家乡的爱,看到沙漠侵蚀着家乡,威胁着人们的生活,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义务治理沙害,守护家园。”图布巴图说。(记者 哈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