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际汉语教材建设与创新”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17.12.2015  14:53

      12月12日至13日,首届“国际汉语教材建设与创新” 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语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与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主办,北语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承办。美国、韩国、丹麦、英国、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30多家单位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北语党委副书记王鲁新、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教材处处长张彤辉、美国特洛伊大学冯睿教授、徐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中山大学周小兵教授、韩国延世大学金椿姬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刘月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宋继华教授、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刘美如教授、吕丽娜教授、新疆师范大学梁云教授、复旦大学彭增安教授、北京大学刘元满教授,以及我校刘珣教授、张健教授、陈忠教授、张旺熹教授、高金萍教授、聂丹教授、曹文教授、邢红兵教授、翟艳教授、出版社郝运社长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我校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姜丽萍教授主持。
      王鲁新副书记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海内外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受世界各国学生欢迎的教材,未来要开发出更多的精品教材和本土化教材,同时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在教材的发展和建设方面要有所突破和创新。
      张彤辉处长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教材的发展历程,过去是积累,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当下是启发,开始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未来即教材走向何方,张处长认为,未来最重要的是“创新”。
      美国特洛伊大学冯睿教授指出,汉语教材的研究已经进入成熟期,希望教材研发者和研究者要用心做事,要有责任心。
      我校校长助理张旺熹教授从“三教”问题出发,提出要加强教材的规范研究和顶层设计等。
      大会邀请了15位专家、10位教材主编,以及33位教材研究专家和学者就教材的理论建设,教材的国别化、本土化建设,孔子学院教材建设,教材资源库的建立与应用,各课型教材编写理念与实践,教材评估,网络化、数字化教材、少儿教材等的研发,以及文化如何在教材中落实等议题进行了研讨,达成的共识是在继承优秀教材编写理念的基础上,重点是进行创新。作为本次会议的特殊礼物,由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牵头,联合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出版社整理汇编了从1949年到2015年的教材目录和教材研究论文索引,并对馆藏的1949年以前的汉语教材进行了影印,最后由出版社汇编成《国际汉语教材及研究资料全搜索》,送给每位代表。
      闭幕式上,北语刘珣教授做了总结,他指出,这次会议可以用四个“度”来概括:一是超广度的覆盖面;二是超密度的信息量;三是超高度的质量;四是超深度的挖掘点。最后,张旺熹教授对合作单位美国特洛伊大学以及与会专家和代表表示了感谢,并呼吁大家加强联络与交流,为国际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创新尽心、尽力。

会议日程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