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国际小学期落幕 26个学院共开设135门校级核心课程
7月31日,为期4周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2015)校级核心课程全部结束。本届国际小学期于2015年7月6日正式开学,陈雨露校长、伊志宏副校长、洪大用副校长,以及中外师生代表出席开学典礼。
2015年国际小学期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共有26个学院(系、部)开设135门校级核心课程,包括中国研究、学科通识及学科前沿、中国文化普及和语言培训四大系列。其中,“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共23门,包括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等5个系列;“学科通识和学科前沿”系列课程共101门,包括人文类、社会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类、理工类等6个类别;“中国文化普及”系列课程共3门,包括中国书法、太极拳、京剧艺术等;“语言培训”系列课程共8门,18个课堂。包括对外汉语培训和本校学生英语强化2个类别。
140名来自本校和国际一流大学的优秀师资承担国际小学期课程。其中,本校教师28人,海外大学和机构教师112人。海外教师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就职于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101所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
国内外3270名学生选修了国际小学期校级核心课程。其中,本校学生2827人(本科生2628人,研究生199人),国内其它高校学生27人(含3名外国留学生),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大学学生416人。
除了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外,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促进中外学生交流,增进沟通和理解。人大学生艺术团在开学典礼上的精彩民族音乐会,受到广大师生的赞誉。国际小学期项目办公室组织的参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中国历史和文化古迹,观看中国传统杂技演出,参观孔子学院总部文化体验中心等活动中,国际学生与人大志愿者共同了解中华文明,畅谈中外历史,在加深自己对中华文化理解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间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2015年国际小学期筹备和运行期间,有271名学生志愿者与国际学生“结对子”,63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国际小学期其它志愿服务工作。126名研究生承担助教工作。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后勤集团、图书馆、财务处、人事处、人才办、信息中心、国际交流处、校团委、保卫处等相关部门和学院密切配合、坚守岗位,确保了国际小学期的顺利运行。
国际小学期继续实行校院两级办学。除校级核心课程外,2015年国际小学期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各学院和单位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师培训,学生实习、实践、夏令营,学术会议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国际小学期的内涵。主要活动包括:主办2015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召开“青年学生圆桌对话 共话未来大国关系”2015中美学生领袖对话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开展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暨“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探索与实践:劳动科学专业教学与高校教师发展”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坊;外国语学院开办“创意写作国际论坛暨骨干教师研修班”;经济学院举办国民经济管理论坛;商学院举办2015(首届)中国民营企业治理与发展高峰论坛;财政金融学院师生赴温州调研深化金融改革问题;学生处实施第三期“求是思源”优秀学生培养计划,组织学生赴宁夏支教和调研;各个学院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等。据不完全统计,国际小学期期间,各学院共组织课程教学、讲座类活动12项;召开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论坛14场;各类各层次学生暑期实践、实习活动11项;校际交流活动及相关研讨会18项;夏令营活动10项。全校共有约4000余人次参加了上述相关活动。
到2015年,国际小学期已经成功举办7届,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体系,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为国际小学期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5国际小学期期间,教务处通过与部分国际小学期任课教师、海外高校学生带队教师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进一步充分了解校内外教师对小学期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教务处还进行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国际学生满意度评估、本校学生满意度评估、教师满意度评估、助教评估等工作,对小学期的运行和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为国际小学期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2015年国际小学期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将认真总结办学经验,紧密围绕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落实,进一步强化国际小学期在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促进和辐射作用,丰富课程结构和体系,加强品牌课程、信息化资源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推动国际小学期的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