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小学期落幕 25个学院共开设117门校级核心课程

04.08.2016  00:05

7月29日,为期4周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2016)校级核心课程全部结束。本届国际小学期于2016年7月4日正式开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副校长伊志宏出席开学典礼,学校机关部处和各院系负责人、国际小学期授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开学典礼。伊志宏副校长主持开学典礼。

2016年国际小学期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共有25个学院(系、部)开设117门校级核心课程,包括中国研究、学科通识及学科前沿、中国文化普及和语言培训四大系列。其中,“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共23门,包括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等5个系列;“学科通识和学科前沿”系列课程共84门,包括人文类、社会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类、理工类等6个类别;“中国文化普及”系列课程共4门,包括中国书法、太极拳、京剧艺术等;“语言培训”系列课程共6门,19个课堂。包括对外汉语培训和本校学生英语强化2个类别。

117名来自本校和国际一流大学的优秀师资承担国际小学期课程。其中,本校教师27人,海外大学和机构教师90人。海外教师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就职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香港大学等83所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

国内外3307名学生选修了国际小学期校级核心课程。其中,本校学生2795人(本科生2630人,研究生165人),国内其它高校学生25人(含2名外国留学生),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大学学生487人。2016年国际小学期,招收外校学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表明人大国际小学期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除了开展高质量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感受中国文化,促进中外学生交流、增进沟通和理解。在开学典礼上,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呈现了精彩的民乐演出,四海学子汇聚一堂,共同欣赏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艺演出。利用周末时间,国际小学期项目办公室组织学生参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历史文化古迹,观看中国传统杂技演出等。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国际学生与人大志愿者畅谈中外历史、了解中华文明,加强了学生间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对与文化多样性的包容、理解和尊重。

2016年国际小学期筹备和运行期间,有299名学生志愿者与国际学生“结对子”,近50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国际小学期其它志愿服务工作,包括协助接机、开学报到、开学典礼以及周末活动组织等工作;111名研究生承担121门课程的助教工作。各学院及学校教务、人事、国际交流等部门努力做好招生、师资、教学管理和运行等各项工作,学校财务部门、后勤集团、图书馆、信息中心、保卫处等努力做好小学期教学辅助和后勤保障,全校上下全力配合,积极协调,保证了小学期的成功举办。

在全校2016年国际小学期继续实行校院两级办学。除校级核心课程外,2016年国际小学期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各学院和单位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师培训,学生实习、实践、夏令营,学术会议等,极大丰富了国际小学期的内涵。主要活动包括:财政金融学院召开“2016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平行论坛:中美学生领袖金融对话;公共管理学院举办“城市发展与公共交通”国际学术论坛;商学院举办“2016(第四届)中国财务管理全球论坛”;信息管理学院举办“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World Smart City Forum)”;哲学院举办“理解、知识和真理”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关系学院举办“亚太地区安全架构与大国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法学院法学专业教学团队赴哈佛大学法学院开展暑期专业教学法国际交流培训以及举办第四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挪威卑尔根大学法学院学生圆桌讨论会”;经济学院举办“中国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研讨会;各个学院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等。据不完全统计,国际小学期期间,各学院共组织国际学术会议、论坛18场;组织课程教学与讲座18项;各类学生暑期实践、实习8项;校级交流和研讨会13项;夏令营活动12项。全校共有3500余人次参加了上述相关活动。

到2016年,国际小学期已经成功举办8届,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学校落实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成为学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一个品牌项目。以全面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为契机,学校将进一步总结国际小学期办学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创新办学模式,进一步增强小学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提升小学期办学质量,推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更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