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国际化之路:“北语观天下·长江学者大讲坛”第七讲开讲

15.12.2014  13:23

  12月12日下午,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的洪浚浩教授在综合楼707会议室开设讲座《关于在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一些建议》,介绍向国际期刊投稿的方式技巧。这一讲座由宣传部和科研处联合主办,是“北语观天下·长江学者大讲坛”的第七讲。

  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沟通,而最便捷、最高效的交流沟通方式就是在国际期刊上刊发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成果让世界认识中国学术研究、了解中国的研究进展。北语在迈向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征程中,迫切需要走向国际期刊,刊发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绩,奠定一流大学地位。受宣传部和科研处邀请,洪浚浩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担任SSCI期刊评审和主编的经验,为北语师生分析、梳理了SSCI期刊的用稿流程、投稿准备、选题修改等具体方法。

  洪教授首先指出,我们对待SSCI的态度应当是:不鼓吹,不反对。从个人角度看,SSCI是美国学位认证和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标,中国研究者应给予重视;从学科发展和学者责任的角度看,就中国传播学界而言,并没有充分把握住SSCI这个资源平台,走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中国学者应当重视SSCI在中华文化、科研走出去方面发挥的作用,寻求突破,  而非一味的自我保护。

  洪教授以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的策略切入,提出在SSCI刊物发表论文的六点建议。第一,要了解情况,充分了解国外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SSCI刊物的数量和发表状况。第二,要找准对象。具体包括找准投寄刊物和范围、内容与主题、方法、学派等多方面,并提醒大家关注相关特刊的出版和研究热点的变化。第三,要写对路子。洪教授以“洋八股”作比,说明SSCI论文要求有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需要投稿人严格遵守。投稿人首先要明白自己要写什么、如何去写;在写作过程中,关于文献综述、理论、观点、方法、结论和文献引用等各方面,SSCI都有其规范化的要求。此外,还需关注SSCI对语言的要求,做到准确表达。第四,要明白“游戏规则”,清楚论文投稿的一般流程,明白主编和评审者的作用,并做到不一稿多投、不旧稿重投。第五,  要下足功夫,遵循几个“公开”的“秘诀”:要尽量做到题目与角度有新鲜感,不花哨;内容能吸引同领域研究者的兴趣;新的研究体现出对现有研究的进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尽量采用数据分析。针对以上“秘诀”,洪教授还为同学们详细指出多方面注意事项,包括熟悉、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和核心学者及核心研究方法,选择刊物切忌盲目投机、粗制滥造,方法正规,不搞“混搭”,实事求是、切忌不负责任说大话,认真对待评审意见、认真修改,以及更换刊物的利与弊等。第六,要认清生存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学术界可以以SSCI为基本考核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在SSCI刊物上发表文章是实力的体现,但不是研究者的终极目标。

  洪教授从自己作为研究者和评审者的双重身份出发,为同学们概括了几点宝贵的经验:从研究者角度,洪教授认为需要重视规范化要求,充分做好事前功课,坚持尝试、不要放弃,并把每一次都看做一个新的开始。从评审者角度,洪教授指出,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要求,特别是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论文来说。需写好论文开场白,有扎实的文献基础、充分的数据与论据,并在结论中体现理论性的概括。

  在自由提问环节,洪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洪教授说:“希望大家对SSCI刊物的发表有更深入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少走弯路。”洪教授重实效、接地气的演讲赢得了北语师生的阵阵掌声。

  宣传部长高金萍教授在讲座结束时,特别向同学们强调了洪教授讲座的两个核心:一是不要投机取巧,二是没有捷径可走。希望大家在学术研究中,在目的、态度和行为三方面遵守学术道德,严守学术规范,努力治学多出成果。科研处李庆本教授向参加讲座的师生介绍了本学期颁布实施的《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奖励办法》,宣读了在SSCI刊物发表论文的奖励举措,鼓励大家在学术研究领域有所建树。

  洪浚浩教授,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马萨诸塞大学传播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他身兼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项目评审专家、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评审专家、香港社科研究基金会评审专家等数职。多年来,他先后担任了十多家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和评审专家,多家国际学术出版社的学术专著评审专家,并担任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二十多所重点大学的讲座教授、访问教授、客座教授、学术顾问和特聘研究员,以及国内多所重点高校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的外方指导老师,深谙国际期刊的运行、编辑规则。

讲座现场

洪教授做讲座

自由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