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系第三期国际人文研讨课聚焦空间、记忆与文化政治
清华新闻网12月30日电 (通讯员 张萍 允程 )12月21日-26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第三期“国际人文研讨课暨工作坊”聚焦“空间,记忆和文化政治”。 主讲专家为来自于密歇根大学建筑与城市建设学院、欧洲艺术史暨中欧东欧区域研究终身教授安德鲁•赫希尔(Andrew Herscher)。
安德鲁•赫希尔主讲。
在本期研讨课程和工作坊讨论过程中,赫希尔教授和同学们一起细致阅读文本,观看影像,解剖实例,深入揭示记忆与空间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记忆可以凸现空间的性质与功能,重塑空间的意义;空间则以不同的形式承载并叙述个人和集体的记忆,它是保存和展示记忆的载体,也是民族和国家身份认同的基础。正是由于空间与记忆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各种社会文化力量常常使用文字意象多种媒介塑形空间、使用空间来加深撰写或消解抹煞某些社会记忆,构建或括展其历史权威性。从而使得政治运作变得自然习俗化;另一方面,空间和记忆之间的关系所渗透和折射出的审美体验亦成为政治运作必不可少的内在部分。
如何阅读由文字、视觉和多媒介撰写构成的空间意义,遂成为重要的文史研究命题。
工作坊讨论热烈。
除了主题的前瞻性之外,本期系列研讨课程显示出很强的亲和力和思辨性。在开放式的研讨过程中,同学们的大胆提问和质疑不断将话题带入全新的知识领域,正是这样的思想碰撞撞击出最耀眼的智慧火花,使师生得以共同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乐而忘返。同学们结合中国的现实所作的展示发言, 如三峡变迁与历史记忆、文化遗产与艺术再现中的开放性记忆、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与超越民族创伤记忆、“苹果”意象使用与当下中国民众的创造性记忆等, 反映了同学们的跨国别、跨文化研究意识正在一步步地走向自觉。
本学期由外文系组织的紧张而充实的三期“国际人文研讨课暨工作坊”不但全新地开启了清华同学们对世界构成的区域意识、极大地拓宽了研讨师生们对世界文史知识和认知方法论的视野,而且为国际一流学者了解了中国顶尖大学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人文教学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全球化时代的人文研究必将是多元和动态的,而中国和清华大学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研究将在全球化日新月异的新格局中以新的声音、新的姿态和新的方式成为全球人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稿:外文系 编辑:襄桦
(http://news.tsinghua.edu.cn)